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5月01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金堆城钼业公司露天矿61#电铲机台年年指标一流水平 图片新闻 班组长要学点心理学常识 爱,在这里交融 图片新闻 力,在这里凝聚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爱,在这里交融

——西安造纸网厂铸轧工段纪事

记者桂维平实习生 任文胜

暮春四月,我们驱车来到座落在长安马王镇的西安造纸网厂,慕名走访了西安市属单位今年唯一获得全总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状的先进班组一——车间铸轧工段。

(一)

这里,1200℃的高温熔炉烤得人嘴唇起泡,成吨的铸轧铜条泛着缕缕青烟,有限的空间弥漫着铜、锌、锡、银等有害粉尘……

提起一车间的铸轧工段,人们往往众口一词:“那是全厂劳动强度最大、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要说一车间是全厂生产的“龙头”,那么铸轧工段就是龙头的“龙头”了。

1988年2月,铸轧工段象断了脊梁骨似的,人心涣散,偌大的工段竟看不到上班的人影。40多吨废线堆积成山,致使织网车间近10台织机被迫停产……厂长为此食不甘味,车间主任亦左右犯难。

全段29个人,有一多半人是家在附近农村的“一头沉”,人在工厂,心在田头,既是“大生产”,又是“小生产”,典型的“工农联盟”。更何况这29个人就有29条心,怎样把这东拉西扯、七撬八撇的劲儿聚合起来呢?

(二)

这里,眼下竟成了职工托熟人、走后门往里钻的“热门子”。且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织网龙头看铸轧,铸轧龙头看八一!”

工友们说,在八一手下干活,咱就图个舒心痛快!

“八一”何许人也?铸轧工段的新工段长,姓焦名八一,年方三十四,眯眼,白脸,中等个儿。乍看平平常常,可他却有充满爱心的感召力,他最清楚工人们需要的是什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人称“背山牛”的焦八一,干起活来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三天三夜“连轴转”,他竟不打一个盹。他既是工段长,又是修炉工、机修工、采购员……修炉是工段里既苦又累且难干的活儿,别人修一个炉需几个小时,八一只需十几分钟。吊车的吊钩坏了,他等不及供应科去采购,径直奔到城里扛着100多斤重的吊钩就往回赶,解决了生产上的燃眉之急。

在八一的带领下,铸轧工段的士气高昂,群情激奋。这个令人头痛的铸轧工段,去年竟“破天荒”地提前两个半月超额12.9%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比上年同期增长23.7%;技术革新净增效益22万元,节电37万度,一跃成为赫赫有名的标兵班组。

(三)

这里,亲朋之爱,工友之爱,已形成一股股暖流,在大伙的身上相互贯通、交融、升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动力……

人称“大胡子”的张志舟,以前吊儿郎当出了名。当他生病时,焦八一自费买了慰问食品顶着料峭的寒风,骑车往返十几里去家中探望,感动得张志舟热泪盈眶:“我干了20多年,还未遇到过这么热心的班头儿。”第二天,他就上了班,还创造了压轧年产量个人最高记录。

去年9月的一天傍晚,工段有名的“捣爷”王学成胃病复发,豆大的汗珠直往外冒,焦八一二话没说,急忙找救护车,恰巧司机的脚又浮肿,走不成路。焦八一情急中把司机从三层楼的家中背到车库,这才把王学成送到医院抢救,又垫付了自已的400元钱作住院费。手术后医生说,若再晚送半小时,就可能丧命了。病愈后,王学成仅有三分之一个胃了,八一没有歧视他,而是尽可能的照顾他干些力所能及的轻活。王学成变样了,进步了,他逢人便说:“我若不好好干,还能算人吗?!”

焦八一以自己赤诚的爱心,不知唤醒了多少曾经麻木和冷落的心,就连干临时工的民工老汉李智鹏也经常得助于八一的关心。工友们打趣地说:“生病时特别想八一,见到他病能减轻一半”。

“人心换人心”。工人勾明杰、严从娣顶着剌骨的寒风,赶了40多里路,在正月初三准时到厂上岗。工段的工友们把心思都操在了工作上,使月产由原来的52.5吨提高到74吨……

冬去春来。人们惊奇的发现:铸轧工段变了,铸轧人变了!

铸轧工段的部分伙伴欢聚一堂,左四为焦八一。

桂子摄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