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扎根黄土三十余载 潜心培育小麦良种
高级农艺师罗洪溪科研成果累累
本报讯 咸阳市农科所所长罗洪溪从事小麦育种已三十余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个矮杆小麦品种咸农三九、水平抗锈品种咸农四号的选育。他主持选育的小麦品种咸农一五一、咸农六八分别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仅咸农一五一这个品种目前累计种植面积一千三百多万亩,效益达一点五亿元。
这位小麦育种专家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吃稻米长大的广东人。一九六一年,罗洪溪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了,他没有要求分回故乡,而是留在了西北的黄土地,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小麦良种培育。三十年来,无论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炎,试验地里总少不了他辛勤劳作的身影。在小麦加代的日日夜夜,他每夜都守在加代室里,按照加代苗情进行夜间电、光、热等调节作业。在科技人员东流南下的风潮中,一九七八年他的一位在广州某大学担任行政要职的同学动员他回广州工作。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农村到城市、由北方到南方、由异乡到故乡。他何尝不想回到自己的渔米故乡,然而生活天平的砝码最终还是摆向他酷爱的育种事业。
长期的田间劳作,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裤管上经常带着泥土,成了一个“庄稼汉”。有两次他进城办事,竟被城里提篮买鸡蛋的主妇拦住,问他有没有鸡蛋卖。一对此,他自豪地笑了,他感到自己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分子。目前,他正刻苦进修外语,准备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的小麦育种研究赶超国际水平。 (本报记者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