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日夜银行的一宵
华灯初上,我们来到西安五路口闹市区的日夜银行——解放路储蓄所。行前,记者只了解这里存款余额已达1.5亿元,对于夜间储蓄的情形则一无所知,免不了觉得有些新奇。
比起常见的白天储蓄所里的热闹景象,夜间储蓄则显得较安静。在灯火通明的上百平方米营业厅内,3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应付着窗口的几位客户。年仅23岁的夜班柜长于洁把她的两位同事介绍给我们。出纳黄炜,腼腆的像个女中学生,操作“紫金386”计算机的曹波也很年轻。一问他俩都才20岁,刚从银行技校分来不久。整个晚上就她们三人撑持着这么大的一间储蓄所。
谈起储蓄情况,小于恬然一笑说,她们所的夜班储蓄是从1985年9月开始的。客户主要是个体户,也有一般职工。每晚总要办几十笔,总额在10万上下。今晚,她们从8点接班到现在一个多小时已办了13户。第一笔是个1000元的定活两便;最大的两户,一个是7000元,一个是8000元。
像要证实小于所谈似的,窗口这时又出现了一个30来岁、身穿短袖连衣裙的妇女,她从窗口塞进一个大包,要存1.5万元。
已经是夜里十点钟了,一个独身妇女来存上万元,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呢?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她说她是个做烟酒生意的个体户,并露出一副很精明的神气说:“我是一个人坐公共汽车来的,有啥害怕的,咱整天外出采购也惯了,再说,也不能把社会上的人都想得太坏了”。
眨眼到了23点,值班的刑警出来把东边的大门关上,储蓄改在南边面朝五四巷的小窗口了。赶在关门前匆匆赶来的储蓄所主机房操作员郑勇刚,一进门便迅速穿上白大褂坐在计算机荧光屏前紧张工作起来,5月19日全天24小时全所所有账目将在他的手上统计、复核、贮存。
夜深了,还会有人来么?未等记者提问,南边的小窗口又有人喊叫了:“上班不上班?”来者是两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递上一大包用报纸包着的钞票,一下就存了3万5千元。从他们的交谈中听出,他们住在南郊。办完手续,这俩客户直夸夜间服务方便了客户,态度也好。
当记者问她们就这样一直工作12个小时能行吗?小于说,一般客户最多时是在10点前后,后半夜客户少了,就在桌上休息一会儿。
“那么客户要是来了咋办?”小曹插言说,我们在前门装有门铃,客户来了一摇,或者一喊叫,我们就知道了。到咱这储蓄的一般都是老客户,这里情况他们都熟悉。
黎明6时左右,窗外有人叫喊了,原来又是两个早起的客户。这时,街上已是一片车声人声。小曹正忙着操机结账,荧光屏上显示的数据表明:昨晚共有37笔账,其中收储8.1万元,付出8000元。
本报记者 郝振宇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