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6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电影《红楼梦》的得与失 《痛苦的抉择》 图片新闻 广告 谜语 久演不衷的剧目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谁画的 野渡 张大千匪窟学诗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电影《红楼梦》的得与失

唐光中

六部系列故事片《红楼梦》是影坛巨制,其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忠于原著,即使在细节方面编导者也谨慎地对待这颗艺术明珠,没有因为娱乐的缘故或票房价值对小说随意修改或阉割。如“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贾雨村听门子关于“护官符”的叙述,秦可卿“盛宴必散”的托梦,王熙凤对宝玉说:“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等等。保持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基本风貌,是改编艺术作品的基本原则,电影《红楼梦》恪守了这一原则。

改编是对艺术作品以另一种艺术体裁和形式的展现,是艺术作品的再造,因此,从绝对意义上讲,改编也是创作,而且是一种一开始就缺少某种自由而又必须走向自由的具有特殊艰难的创作。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又不可太拘泥,这就需要改编者的胆略,改编者对多种艺术形式娴熟的驾驭,对原著的点化和魔变能力。如果照猫画虎,不敢越雷池一步,将内容照搬于新的形式,不仅使内容与形式难以契合而影响艺术效果,还会使原著的精神和风貌遭到事与愿违的损害。电影《红楼梦》恰恰没有逃脱这一悲剧,总的感觉好象是对小说梗概走马观花的翻阅,并且难以享受到电影语言、电影形象、电影音乐对小说的新颖、别样的艺术创造,总觉得十分勉强和若有所失。

由此还派生出诸多的遗憾。最明显的是卷幅冗长却力不从心,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使编导者捉襟见肘。以影片第一部为例,包括了小说一至十八回的内容,而小说中的《金陵十二钗》绝句、《好了歌》这些至为重要的精髓、宝钗介绍“冷香丸”、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这些华章丽篇,都被忽视或割舍了。象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些重要章节,也都表现得粗糙和仓促。从而使小说“敷衍故事”的洋洋铺陈和工笔细描的特色大为减失。

演员的大龄化是影片的又一重要缺憾,以至于小说的诸多重要人物难以变成维妙维肖、传神动人的银幕形象。舒芜评价小说《红楼梦》道:《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其显著的特点是不但容貌美,内心也美,美得有个性,毫不雷同,体现了非凡的审美理想。影片中的大多数女子则个性模糊,或表演不充分,缺乏审美理想,仅宝黛与小说差可相似,而宝玉的娇贵俊俏、黛玉的姣花弱柳,终不能如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演员表演得传神和尽致。

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深得小说神韵,气势宏阔,特色独具,艺术感受新颖,广为传唱。电影《红楼梦》的音乐则无法望其项背,且毫无自身特色和独到之处。

大体而言,系列故事影片《红楼梦》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失败的尝试,其仅剩的价值意义,只能是对艺术青春的反讽的证明。艺术的青春不在于搬挪、摹仿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如分娩新生儿的独创和突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