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工大第三研究室教师忘我拼搏为国攻关
一座新型风洞在该校落成
本报讯 “国家的急需,就像是无时不在耳边铿锵作响的钟,催使我们去忘我地拼搏!”西北工业大学第三研究室的50余名教师,为了祖国航天航空事业的需要,6个寒暑几乎不休节假日地拼搏攻关,使航天航空部委托的“低湍流度柔壁自修正风洞”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于去年冬天建成后现已进入校测阶段。
“低湍流度柔壁自修正风洞”是我国发展航天航空事业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设备。其工作量浩大,技术难度高,程序十分复杂,仅图纸就要设计近3千张。西工大第三研究室于1984年接受了该项目的研制任务后,为了尽早完成国家的重托,6年来,该室教师和各类筹建人员上班时间紧着干,寒暑假、星期天也极少休息,先后共加班900余天。此项工程的总设计师、60年代大学毕业的高级工程师何克敏,不论寒暑风雨,6年中每天几乎都是在工程现场度过的。
由于资金紧张,国家给该项目拨款较少。第三研究室的教师体谅国家的难处,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为国家节省一个个铜板,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1986年冬,全部设计完成后,整个工程进入加工阶段,原材料突然涨价,原预算不够用。但他们不向国家伸手,一方面深入到加工单位,帮助跑材料、跑外协;一方面从自己手中抠钱。在动力系统安装过程中,充分利用过去剩余材料,这样把原材料涨价部分补了回来。
去年暑假,由加工单位加工的“实验段”总体完工,需要运到校试验室完成总装。加工单位离校实验室有3里多路,道路还不畅通。要将这个6米长、3米高、50吨重的“娇贵东西”安全运到试验室确实是一件难事。有人主张叫搬运队来干,但这至少得花5千块钱。“用我们的汗水来为国家节省这笔钱吧!”在总设计师何克敏和课题负责人屠兴副教授的带领下,道路不通,全室人员冒着37度的高温自己动手修,没有吊车用人拉用掮扛,很快地就使“实验段”安全到位,为整个工程总装建成赢得了时间。(张志 王成祥 柯野 亚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