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透过疲软看崛起
·石闻·
去冬今春,国内不少企业由于市场疲软带来的生产滑坡,引起了人们普遍的焦虑和不安,目前情况虽然正在好转,但形势仍是严峻的。因此,怎样看待和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时期来,在我们的报刊上,在企业里,一谈到困难和问题,都免不了要归结到疲软上来,似乎,整个市场都是疲软的,所有企业的困难都是市场疲软造成的。其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就全国范围来说,从三月份来,我国工业生产正在逐月回升,六月份的增长速度已达5.9%;同时社会零售额也在逐月增加,北京、广东、辽宁、山东等主要工业省市都呈上升态势。相反,有些企业领导在困难面前一味消极悲观,甚至把自己工作失误、管理不善、质量低劣等主观上的原因都用“市场疲软”一言以敝之。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市场疲软,倒不如说是精神疲软。
造成市场疲软的原因,从表面看与治理整顿中的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有关,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由于我们一段时间的消费过热,生产上的一哄而起造成的。有些方面的软,正反映了过去的肿。把病态的肿胀当成丰满自然是要吃亏的;而消肿后的消瘦可能正是健壮的前奏。一个时期来,彩电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西服生产线,一踊而上,似乎我国的三亿户居民,十一亿人口户户都可以装备上家用电器,人人都能穿上西装革履了。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我国一年消费3500
万个胶卷,而目前的生产能力却达到两亿多个,这怎么又能怪市场疲软呢?至于这种盲目生产、盲目引进所造成的一个时期的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的倒金字塔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全民经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若不及时整顿治理,又怎样得了呢?
目前我们的市场确实有产品积压、市场疲软的一面,但也有短缺紧俏的一面,可以说是疲中有旺,软中有硬。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软、肿、硬的关系,把握时机,在党和政府从宏观上治理整顿,调整产业结构,动用信贷、价格等杠杆,启动市场,促进生产,搞活经济的过程中,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优质廉价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活力。市场疲软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是因商品匮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带来的官商作风正在结束;二是治理整顿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并保障了市场供应,那种前两年因物价上涨所造成的抢购风已经落花流水春去也。
情况也确是如此,把压力变成动力,由“软”变“硬”的事例比比皆是。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面对市场的变化,以经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调整产品出口结构,上半年出口创汇2.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我省西凤酒厂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经营作风,一个订货会销售额就达4000万元。天津电子公司,由于狠抓了质量,产品供不应求,上半年销售收入五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6%,仅长城电子公司就出口了12万台电视机。他们推出的分体组合式电冰柜在北京试销期间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排长队现象。我国电扇业经过几起几落的“大战”,造就了一批名牌集团。1988年电扇产量雄居世界首位;1989年,增加到4700万台,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今年头七个月,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8%。
事实证明,消极悲观的情绪是没有根据、也不会有出路的。靠国家拉一把是必要的,靠兄弟单位扶一程也是可以的,但路总是要自己走的。优胜劣汰这个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避免的。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切实地调整产业结构,在竞争中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透过疲软看崛起,我们对此既应充满信心,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