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9月25日
第2版
02

不辞千般苦 一心送光明

——“陕送”略勉220千伏送变电工程施工纪实

本报记者 郝振宇 本报通讯员 段炳坤

蛇年秋末,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略(阳)勉(县)220千伏送变电工程的决定。考虑到施工的难度和艰巨性,领导们经过一番酝酿,毅然把目光投向了素以能征善战、敢啃硬骨头而名遐迩的电建“铁军”——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于是,一场被列入我省电力建设重点工程的硬仗,便在秦岭腹地、汉水之滨打响了。

略勉送变电工程作为略阳电厂二期扩建的输出工程,包括架设一条由略阳至勉县的200千伏高压线和勉县220千伏变电站的扩建两项任务。这其中尤以架线最为繁重、艰苦:全线55.8公里线路的131基铁塔海拔都在550至1240米之间,沿途要经过河流、通讯线路等障碍70多处,加之交通不便,一切运输全靠人力。

由于线路多从石山上经过,铁塔基面的开挖就成了第一个拦路虎。为此,公司成立了由共产党员挂帅的攻坚队伍,挨个承包操作。大青石、花岗岩坚硬无比,可他们硬是从上面打出了一个个炮眼;装炸药、放炮危险异常,但大家争先恐后无一个退缩。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职工们经常是早上7时多带上干粮顶着星星上去,直到傍晚才披月摸黑下来。无人能统计他们为修建131基铁塔付出了多少汗水,但据担任略阳峡口驿段13基铁塔施工的一工区四班同志介绍,他们仅73号塔就掘石1700方,放炮60多次。并且浇制一个基座还需16方石头、14方沙子、80袋水泥、3吨水,再加上铁塔自重5吨,这些全靠人力从几里外的山下一趟趟向上背。

刚施工那会儿,正赶上陕南深秋小阳春,可一眨眼寒潮来临,这时节山民们已闭门向火过冬了,可“陕送”的职工为了如期交工,为秦巴贫困山区及早送去光明仍在山野里苦战。六班党员夏全清、杨升明等人在带领职工干第11基铁塔时,天气冷得连浸水的大绳都结成了硬棍。下山时由于结冰,一步一个跟头,积雪钻了一脖子,回到简易工棚半天都暖不过来,可到第二天出工大家仍是一个不拉。就这样,200多名架线工人硬是用他们的汗水和着水泥铸起了131基铁塔,用双臂拉直了这条腾空而起的银龙。

比起架线风餐露宿的艰苦劲,勉县变电站扩建这一部分也算得上一方“福地”了。扩建虽说主要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新装一台12万千伏安的变压器,使原先的变电容量扩大一倍就行了,但由于原变电站担负着向汉中市的供电任务,许多工作只能带电操作,最关键的是要新装的那台12万千伏安的大型变压器还远在千里之外的省城西安。

要将那个重130多吨的庞然大物运到工地谈何容易。今年3月份,公司领导就和机运处同志四下勘察,设计方案,协调关系,争得铁路等部门的支持。当他们群策群力改装出西北最大的一台平板车,一路风尘将变压器运上火车;用火车拉到勉县车站时已是6月中旬了。但就从车站到工地的短短5公里路,却又为他们出了一堆难题。

先是过铁路,就牵涉邮电、铁道等十几个部门。好歹踏上公路,驶过加固好的座座桥梁,到勉县县城,那接连不断的电线、标语就像绊索一般令人头痛。历经千辛万苦,载重量达250吨的捷克造“太特拉”平板车拖着变压器刚出县城,迎面又遇上勉县2号铁路桥洞。这台变压器连拖板高5.4米,而桥洞高只是4.9米,就为这半米之差,可忙坏了机运处的职工。公司总工程师王南华和郭春江、张新江、陈远等干部带领大伙先是用500根大枕木,一根根垒起与平板车同样高的垛子,手拉车拖将变压器卸在上面;然后又“釜底抽薪”把枕木逐个抽掉,将变压器降放到铺放的钢轨上;用大拖车把变压器拖出洞后,又再次在地上垫上枕木,慢慢地把变压器升高装到拖车上。拖运这几日,气候闷热异常,可大家在烈日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周围村民看呆了,有人问他们:“单位每天给你们多少钱,你们干得这么卖力”。可实际上每天除了正常的工资和出差费外,其它什么也没有。

金秋九月,略勉线路、变电站终于全部完工,带电投运。“陕送”职工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亚运会和国庆前夕为全省人民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