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坚实的路
——记全国优秀养路工李芝娥
薛君
年仅39岁的女道工李芝娥,已经在毛乌素沙漠中滚爬了15个春秋。她在9公里长的靖黄公路苦杨段上,用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A 她生就一副在男人前逞强争胜的犟脾气。1976年4月,乡上准备抽调9名姑娘成立养路道班,她第一个报名。父母反对,村上的人放出了风:大姑娘摆在路上可有好戏看。嘲笑、挖苦不仅没有打消她当道工的念头,反而更加激励她要干出个样子的信念。这样,她一杆子捅到乡党委书记那里,毛遂自荐了。后来还当上了班长。当她领着8名姐妹走进浩瀚如烟的沙海时,浑身上下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每天早晨7时出发,晚上8时收工,超负荷地清理道路上的积沙。闷热的夏天,头顶烈日,脚踩沙粒,钻进沙窝中修路,犹如跳进蒸笼,连呼吸都很困难。每当春冬两季,一次大风过后,9公里的路面上竟有上百处积沙,特别是背风坡堆的沙丘,9个人得六七天清理。她们硬是凭着不服输的拼劲,保证了一趟趟客车畅通。
B 1977年夏,县地方道路管理站给了她们一台手扶拖拉机,对这群没有念过一天书的农村姑娘来说,谁又能驾驶和修理呢!为此,李芝娥四处求教。她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到8里外的地方拉土垫路。没有压路机,她就用水泥浇制了一柄60多斤重的单人手提式夯往实里打,不料到第51天头上,一位同伴因疲劳过度,当场吐血昏了过去,等到把病人送进19里外的乡医院,另外两个体质差的姑娘也晕倒在地。后来,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的抢救,3个姑娘才脱离了险境。经过两年的日夜苦战,到1980年底,18里长的路面上覆盖了9寸多厚的胶土,3514个大小坑槽平均提高了1米,改道86处,裁弯取直1000多米,挖排水沟450多道,清沙挖土2万多方,拉土5.4万方,先后在130多个风口上,栽种了102亩固沙林,道路两旁栽了3.5万多株乔木护路林。
C 正当她带领同伴集中精力搞养护时,一股股带有侮辱性的外号纷纷向她们吹来,尤其是一些手抄传单四处投放、张贴。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3个年龄大的姑娘顶不住诽谤,纷纷准备回家,两个年龄小的因家长怕自己的闺女受影响找不到好婆家,强烈要求离开道班。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女道班马上就要解体,她把同伴和家长找来,详细汇报了每个人的劳动和生活,并专门请来乡党委领导给予支持。这样乡党委严肃查处此事,很快澄清了是非,流言销声匿迹了。
为了让同伴们安心养路,她除了坚持一周上两次夜校外,还想方设法改善生活。种的10亩多地每年平均收3000斤稻米和麦子,一万多斤蔬菜,实现粮食自给;并先后饲养了26头猪,120多只鸡,业余时间割沙蒿、编柳,创收1000多元,使全道班的人满足了肉蛋类食品的需要。
1984年6月,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公公婆婆劝她回家种地看孩子,几个小姑有时也话中带刺地讽刺她。当时县站养路经费紧缺,准备辞退部分工人,领导找她征求意见,她一口回绝。一气之下,也把两个孩子都放到娘家,更加起劲地干了起来。她从几个亲戚家借了3套牛具,雇了3台手扶拖拉机,让铁匠打了一把1.5米宽的铁耙,抓住七八九3个月阴雨天黄金季节,产后40天便指挥人们把路犁过耙破,撒上石子,然后重行铺上粘性更大的优质胶土,让牲畜踏过,再用石滚子碾平,这样她义务铺了5.7公里路,从而改变了过去层层铺撒,结合力弱,车过张皮的传统养护法,不仅把每公里的机械用料从700多方降低到200多方,每公里投工由590个减到270个,还使路面强度增加了15倍以上。在第二年全省地方公路在检查中,她们管护的9公里全是优良路,她创造的耙犁式铺路法在全省山滩涧沙区土路中得到全面推广。
李芝娥执著的追求,换来了党给予的荣誉和待遇。从1986年至今连续4年被陕西省公路局评为好班长,1988年在全国交通系统优秀“六工”评比中,又被授予优秀养路工的光荣称号。
(幼松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