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安市职业中学招生难就业难问题亟待解决
本报记者 周矢
自去年以来,西安市职业中学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已年甚一年。据统计,1989年全市城镇户口毕业生人数计4383名,用全民指标招收录用的只有375人,占毕业人数的6.7%;1990年毕业生为5241名,至今极少得到安置。1990年计划招生10000人,实际报名人数不足7000人,其中6门文化课总分在300分以上的人数不足600人。这一状况使职业中学举步维艰,面临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校今年计划招生74人,实际报名仅50人,其中有总分仅达270分的学生;另一所职中报名考生的最低分数竟为180分,致使“工业及民用建筑”专业不得不停办。西安市机电职业学校今年计划招生4个班160人,实际报名仅110人,报到上课时又剩下了89人,其中最低考分仅310分,低于莲湖区普高招生分数线90分。而这个学校1989年录取分数线为360分,与普高平行,1988年则高于普高分数线40分达到400分。由于今年生源严重短缺,省建一中职业中学等一批职校只好停办。
毕业生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西安市西城高级职业中学职教处主任丁正鸿告诉记者,该校今年毕业生34人至今仍无一人按指标安置;西安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士儒说,该校1989、1990年两届毕业生无一人安置,1987年至今计毕业学生380人,按指标安置工作的只有6人,其余全靠家长与学校四处奔走找关系零星安置,成绩微乎其微。
对此,职教工作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以使一度兴旺的职业中学不致发生夭折现象。
职业中学为什么会从“热门”落入低谷?记者采访了一些职业中学的老师、校长和专职职教工作者,也采访了计划、劳务分配等有关部门,综合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安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缺口受限。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开始启动,经济发展开始好转,但很快让这么多待业青年就业仍然是一大难题。自然,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也是难以安置的。
二、职业中学选择专业不够准确,每年下达计划只有数字没有人才需求情况。尽管专业选择之前教职工作者们也作过认真的社会调查,但“计划不如变化”,而且一些专业又因实习条件限制、考生选择性强无法开办,另一些专业在历史上形成一股“热”创办过多,致使如铸锻、包装等专业因受学生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影响所夭折,而财会、法律、服装设计等专业则因毕业生过剩社会无法容纳安置。
三、职业中学毕业生部分达不到用工标准,某些毕业生在就业意识上歧视集体、个体就业拒绝安置。记者发现,有些职校教学纪律松驰,文化课或实习课要求不严格,致使某些毕业生达不到用工标准。
四、部分职校毕业生不愿意返回劳动服务公司按待业青年对待等候安置,造成安置渠道不通畅。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问题,而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腾飞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何把职业教育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桥梁”、“突破口”和“结合点”,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计划、劳动部门尤其是用工单位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如何使职教事业走出困境?记者走访了本市及外地的有关同志,他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建议成立一个由市级领导负责的统管机构,把有关方面组织在一起,对职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教学质量、安置方案等进行统一研究决定,并协调解决职教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二、对职校毕业生招工与其他应招入员一起进行统一考核,体现平等竞争原则。无论职校、自费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青年,均是用工部门劳动力资源,应当使他们在统一考核中平等竞争,取消对本企业职工子弟的优先照顾的权利。此外,有关方面认为,“指标划块安置”在目前职教存在困难的局面下,不失为一个促其发展的临时性办法。
三、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就业意识正确的职校毕业生。职业学校应当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应着重实践方面的教育,使其真正有一技之长,达到可以随时上岗的要求以与社会知青竞争。除此之外,应启发学生有正确的就业意识,对集体、个体就业及劳动强度大的专业或普通简单劳动应有正确认识。
四、厂校挂钩办校,变简单教育型为综合经营型。以一个、几个企业乃至十几个企业与学校挂钩联合办校组成“职校联合体”,企业提供教育经费、实习条件及专业要求,职校负责培养企业要求的合格劳动者,企业对职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督。职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可以把实践成果销向社会,在企业实习时可以优等条件的劳动服务向实践单位索取一定数量的报酬。
五、采取“双证制”。即给合格的毕业生发给职中毕业证书的同时,由有关上级监测发给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上级单位和用工部门应保证被录用的毕业生上岗后得到相应的等级工资。这可使职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刺激以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