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12月20日
第3版
03

海湾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梁彦宁

今年8月初,中东第一军事大国伊拉克,突然出动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鲸吞了弱小的富邻科威特。酿成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半个多世纪内国际上的罕闻。事出之后,举世震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伸张正义纷纷反对,美国及其盟国迅速作出反应,在经济制裁和封锁的同时,在海湾集结了大量兵力,组成庞大的多国部队,以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伊拉克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主权。伊拉克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出现了一触即发的僵持险局。海湾危机再度升温,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萨达姆的“霸权梦”

伊拉克为什么吞并科威特?

一、边界和领土纠纷。早在科独立前,伊各届统治者都根据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代,科曾是其领土巴士拉省属一个县的短暂历史,一直认为科是其领土的一部分。1961年科独立后,伊本欲武力相加,但经阿拉伯各国的调解和反对,无从实现,迟至1963年才勉强承认科的独立和主权。然而,却留下了160公里长的未定边界,几经谈判,均无结果。此次伊又旧话重提,企图给入侵披上“祖国统一”的合法外衣。

二、出海口问题。作为产油大国,伊却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开辟的三条战略输油管道,分别经过土耳其、伊朗和沙特,寄人檐下,受制于人。早在70年代初,伊曾试图控制科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的战略港口,认为这是英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证,但遭拒绝,而这次企图彻底改变地理上的不利态势

三、石油问题。科虽国小人少,但得天独厚,地下至少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且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采油设备先进。这一含油层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而科正好处于盆底,周围石油皆向盆底涌流,使科虽经多年开采,储量并未减少,反而略增。伊却处于盆壁。这使伊既气恼,又眼红。遂指责科“偷采”其边境油田,要求赔偿损失24亿美元。又利用科违反石油输出国的配额规定,大量超产,造成世界油价猛跌,从每桶21美元跌至14美元左右,声称仅半年使其蒙受140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并从中大作文章,为侵略提供依据。

四、债务问题。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下了800亿美元的外债,其中欠阿拉伯各国约400亿美元,仅欠科就达150亿美元。在萨达姆看来,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是为了防止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保卫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利益,要求一笔勾销,而科却坚决反对,遂积怨日深。实质上,伊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欲称霸中东,充当阿拉伯世界领袖。据西方认为,萨达姆自1979年上台以来,一直为谋取地区霸权积极准备,特别是两伊战争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阿拉伯世界,把自己看成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守护神”和领导者,此次入侵,就是其称霸野心的“大曝光”。

美国再次扮演“世界宪兵”

海湾的石油是西方国家经济的生命线。伊侵科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快速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美国,布什总统、国务卿贝克和国防部长切尼数月来,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游说,打着“替天行道”的杏黄旗,编织网罗反伊联盟和多国部队,再次充当了“世界宪兵”的角色。

布什的海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多管齐下,孤立和打击伊拉克,迫其无条件的撤军;在海湾建立一个北约式的安全结构;长期保留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其目的是趁苏联自顾不暇在全球收缩之际,树立自己“世界霸主”的形象和威信,在中东重建美国的主导地位,瓦解阿拉伯民族的反以反美反对外来干涉的传统心理和联盟,以便牢牢地控制占世界石油储量66%的石油资源。利用伊拉克羽毛未丰的空前孤立失道寡助之际,使萨达姆地区霸权主义政策中途夭折,排除中东地区美国的最大障碍和潜在危险。真可谓是大霸岂容小霸狂妄!

不慎泄露的“夜间骆驼行动”

面对数月来双方不战不和紧张对峙的僵化局面,美国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积极加强外交攻势,游说各国,通过联合国拿到了使用武力的“许可证”;另一方面,增派兵力,加紧训练,做好开仗前的一切准备。

据最新材料表明,这次参加制裁伊拉克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06个,参加多国部队驻兵海湾的共有23个国家。总兵力已达43万人,其中仅美国就有23万人,动用了在历次海外战争中的精锐部队美军第82、101空降师,以及数百辆最新式具有多种进攻和防护能力的M—1型主战坦克。目前进驻海湾的多国部队军事实力已占明显优势,特别是各种技术装备和海、空军力量占绝对优势。

美国早已拟定了代号为“夜间骆驼行动”的进攻计划。据美国防部长切尼的一位高级助手泄露,此计划第一阶段,出动各种轰炸机,一举摧毁伊拉克的防空雷达系统、各型导弹发射基地和空军基地。第二阶段,摧毁伊拉克的工业、军事设施、交通通讯枢纽、指挥部和坦克集结目标,彻底瘫痪毁灭伊拉克的战争能力。第三阶段,使用特种部队实施穿插,采取把科威特和伊拉克分割开来的“外科手术式的行动”。第四阶段,以后方阻断,侧翼海岸登陆,正面陆地进攻等手段,收复科威特。

布什的难言之隐

尽管美国及多国部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已取得优势,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真正是打,还是谈,布什仍然摇摆不定,没有下最后的决心。伊拉克毕竟不是利比亚、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萨达姆是一个比卡扎菲更难对付的敌人。美国一是害怕萨达姆狗急跳墙,使中东油田被毁,从而导致第三次石油危机和不可估量的长期灾难。二是顾忌伊拉克作困兽之斗,使美陷入长期战争而不能自拔。据估计,实施“夜间骆驼行动”计划,美至少要付出2万人伤亡的代价,假如战争持续一个月,阵亡可达近5万人,相当于十年越战美军阵亡总人数,倘若萨达姆使用化学武器,伤亡还将骤增,这对于90年代的美国人来讲,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三是大量部队云集海湾,给养消耗巨大。据估计交战一天,消耗费用可达10亿美元。四是担心国际反伊联盟破裂,激起世界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浪潮。五是反战情绪增长,国际上以中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反对使用武力,主张和平解决,美国内反对动武的民意测验已达70—80%,六是多国部队不甚适应沙漠地带的作战,与经过8年两伊战争沙漠地区实战锻炼的伊拉克百万大军形成了反差。美国之所以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最后期限,就是为了以打促谈,在立足于打的准备同时,也不放弃和谈的最后一线希望。

不甘被动的伊拉克

由于入侵科威特,一夜之间,伊拉克被推上了国际舆论谴责和制裁的浪尖。面对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伊拉克已是内外交困,如履薄冰。为了争取主动,萨达姆采取了一些对抗措施。第一,利用阿拉伯民族的排外传统,煽动民族宗教情绪,掀起反美浪潮。第二,打着进行“圣战”,反对以色列,归还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旗号,争取同情支持。第三,加强防御部署,扩充军队,使其总兵力达130万人,组织约500万16岁至44岁的男子以及适龄女子参加民兵。在科建立防御美国及多国部队可能进攻的大纵深、多层次防线。动用约45万军队和3500辆坦克直接投入科威特方向,并有大量部队随时准备机动支援。第四,动用国库外汇,通过各种秘密渠道,高价购买粮食、药品及急需品。第五,调整对外关系,主动和伊朗言归于好,答应释放全部人质,分化反伊阵营。第六,以化学战、摧毁中东油田为威胁手段,迫使西方让步。最近萨达姆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表示也愿意和美国对话,但双方要求差距甚大,对话能否化干戈为玉帛,尚难预料。

可能出现的几种结局

一、海湾危机和平解决。在国际各种力量的强大压力下,伊拉克被迫无条件撤军。二、美国用武力解决,在双方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恢复科威特主权和独立。三、牺牲科威特全部或部分利益,签定90年代的幕尼黑协定。四、伊拉克内部崩溃,发生内讧和动乱。

海湾危机前景究竟如何,由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人们还得拭目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