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1月03日
第3版
03

苗青自有花红时

——记咸阳机器制造学校苗苗女子篮球队

薛瑜阳 范国俊

89年9月,北京亚洲男篮锦标赛尚未揭晓,却爆出了冷门:一群十二三岁的小丫头,运球如风,打得虎气生生。更奇的是,她们伴着乐曲起舞,跳跃俯仰,或站、或躺,那滴溜溜的圆球竟随身寸步不离,活象着魔一般……观众哗然,拍红了巴掌。大赛的组织者说:“早知有这么精彩的表演,就不花钱请中央歌舞团来了。”一时间,这成了首都各大报刊的热门题材。台湾一记者写道:“从大西北来的苗苗女篮为锦标赛增添了光彩。”

西北体育不甚景气,为什么却有如此出色的苗子?为此,记者来到咸阳机校采访。

“现在,学校普遍只重数理化,不重音体美,放松了‘小三门’,我不赞成。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要全面发展嘛!”校长赵训贵说起话来,宏亮又爽气,“85年秋天成立苗苗队,我们决定从附小二三年级的娃娃抓起,目标是给国家队输送人才”。“以后有进展吗?”笔者问。“今年3月,有一个进京了,被‘八一’二队录取,叫狄俊,13岁。”

回想苗苗队的昨天,附中校长欧亚东感慨地告诉记者:困难很多呢。独生子女都是金蛋蛋,家长怕累了孩子,荒了功课;这打球,抬手动脚都得花钱,学校又是个‘清水衙门’,怎么办?我们坚持正常上课,业余训练,及时补课。四处奔走,向企业,渭城区讨资助,得到大力的支持。也实行‘倾斜’政策,机校优先招收尖子队员,形成小学、中学、中专培训一条龙,使家长和孩子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家长争着送娃来打球,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拉下,分数反比高中录取线平均高出80分。教练马宇飞老师,不论酷暑寒冬,每天都泡在球场上,五年多没歇过一个囫囵假期。有一回,他爱人生孩子,病紧,马老师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个字,又急着从医院赶回球场。他说:有医生照看,训练咋能停呀!他住一间小房,有个单位答应升两级工资给二室一厅聘他,硬是不去,他说“我的事业在这里呢……”

园丁的心血汗水,终于使黄土地上的这株体育新苗成长起来了。钱海澄、杨伯镛、孙邦等国内篮坛名宿亲自训练指导。今日的苗苗队,已有50多人,愈发枝叶葳蕤,生机勃勃——

89年,苗苗队在全省少年女篮赛中,技盖群芳,荣获冠军;90年初,苗苗队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少年篮赛,与群英荟萃的外省球队抗衡,打入6强;4月,战遍渭城无敌手,又出征西安、宝鸡、汉中,与大企业球队交手,威折须眉,名震四方。行家们评价是:球性熟,素质好,基本功扎实,配合默契,攻防线路清晰,颇有美国哈雷队快、准、狠之风,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

最近,咸阳市决定苗苗队代表本市逐鹿91年省九运会。搏击吧,苗苗队,省少年女篮的金牌正向你们招手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