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节日市场采风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西安市场摄取了几个镜头。
老伴说也要尝尝鱿鱼海参
炭市街市场是西安副食品的集大全者。卖山珍海鲜的,棚栽番茄的,窑贮蒜苔的,不胜枚举,满满匝匝地排了一街两行。
在一个卖海味的摊位前,一个工人模样的老年人正往秤盘上挑放鱿鱼。好家伙,一下子就买了三斤,出去了90多元。我们走过去搭腔:“您老好气派,这么贵的东西一下就买这么多!”
“嗨,要吃就吃美哟,那么小气干啥,好在也不缺这几个钱!”老人笑呵呵地应道。
这位老人自我介绍说,他是个工人,在本市某机械厂干钳工,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多干多得,他凭着他的技术和下实劲地干,每月除拿150元工资外,还能得200多元奖金。
“你有这手艺,这一辈子就不受穷困了。”
一听我们这么说,老工人严肃了:“可不能这么说,这首先是政策好,过去我也有这个手艺,但一月收入只有几十元,日子过得很紧巴。现在,工资奖金高了,年终还评了个先进,又拿了一笔奖金。老伴对我说:‘老头子喂,人家都说鱿鱼海参好吃,你今年就给咱买上几斤吧,咱也享享口福!’这不——”老人抖了抖手中的提兜。
乡下人不比城里人差
热闹的市中心,唐城百货大厦门口。一个随着人流挤出的提着一大捆布料的姑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姑娘回答我们的询问说:“我叫张育华,在村里开了个裁缝铺子。”
“乾县的布匹很多也很便宜,你怎么大老远地跑到西安来买布?”
“我们那这些高档布料少!你瞧——”她翻着布料说:“这是格子呢,这是海军呢,这是烤花呢,咦,要六十多块钱一米呢。我今天到西安来,光扯布料就花了几百元,还不算给人家捎买的衣服。”
当问到家里情况,她说她上有父母,还有两个哥哥。农忙时,一家人种庄稼;农闲时,她开裁缝铺给人做衣服,哥哥们外出做生意。每年家里收入至少也有四、五千元。家里盖了新房,存款也不少。
临走时,她说:“我还得在西安逛一逛,学几个新式的样子,回去好给家乡人剪做,要不,生意就清淡了!现在俺们乡下人有钱了,穿着也讲求时髦,真不见得比你们城里人差!”
买束花儿送亲朋
西京工艺美术品商店,是花的海洋。柜台上各种花瓶里插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有白色的串梅,黄、红相间的枫叶,红色的郁金香,粉色的玉珠叶……
售货员说,今年春节买花的人特别多。每天仅卖花的营业额,就有上千元。
中国有色地研所的李宗焕买了12支带叶的郁金香,装在刚买来的黑色花瓶里。他说有同事在春节结婚,送上一束鲜花表示祝贺。
一位少妇也在买花。她挑选了一束珍珠叶,一束串梅和一束喜庆花。我问她怎么买这么多花,她说:“送人么。以往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总是提大包小包的糕点,既不实用,也俗气。现在,人们生活宽裕了,谁还稀罕那点糕点。所以,今年换个新法子,上门拜年时送上一束鲜艳的花儿,既美观,也高雅,何乐而不为呢?”
(刘瑾鸿 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