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4月27日
第2版
02

他们塑造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记陕西历史博物馆工程的建设者们

“五一”劳动节前夕,我们来到了古城西安南郊的小寨东路。一座黑灰色的仿唐古建筑群以她庄重、舒展、大方的独特风格,巍然挺立在这片被称为“自古帝王都”的土地上,与大、小雁塔遥遥相望,构成了一幅气势雄伟、壮观的画面。

她,就是即将竣工的国家“七·五”重点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占地104.4亩、投资1.44亿元的历史博物馆,是根据周总理生前的遗愿立项的。

1987年6月,省建三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承建陕西历史博物馆,整个公司沸腾了。这个曾以秦岭电厂二期工程为西北地区夺得首枚国家优质工程银牌、具有40余年施工历史的大型建筑企业,决心把这项工程当成塑造民族建筑艺术纪念碑,力争创出国家一流的工程质量,夺取国家优质工程金牌。该公司前经理张百诚,现任经理雷文海与其他领导研究决定,把陕博工程列为该公司承建的8项重点工程之首。陕博工程指挥部迅速宣告成立。

6月15日,省建三公司一处三队的百余人作为先头部队开赴陕博施工现场,当时正值阴雨绵绵,百余亩的场地上泥泞不堪,起挖地基留下的三个小山丘似的土堆横挡在他们面前,五、六米深的地基里积了大半坑水,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入现场。此时离正式开工只剩下半个月。工期就是命令。队长段克然、副队长徐信权带领大伙,冒着大雨搭起了几间活动房。材料无法堆放,他们用钢板拼成了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场地;没有道路,他们就5个人一组,推着半个轮子陷在泥沼中的架子车,人踩在淹到脚踝的泥水中,一边铺路,一边将场外汽车运来的材料送到现场。那些天,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阴雨晴天,坚持三班轮换作业,每天的六顿饭全由队部送来。终于在7月1日,他们打出了第一盘混凝土。

建设部劳模徐宝成带领的钢筋班是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熟练的老先进班组。全班19个人,每天要绑扎近百吨钢筋,几天下来,工人们眼熬红了,手磨起了泡。正在任务吃紧之际,徐班长的凤翔老家来电报,说他妻子生病了,他只托人捎了个话,继续领着大伙加班加点地干。为了加快打混凝土的速度,工地科研攻关小组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研制出了混凝土后台自动上料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

去年年初,装修工程开始了,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屋面工程。要全部用钢筋、水泥做出一根根木椽一样的椽子确实不容易。年逾花甲的老工程师曹松年带领9人攻关小组,四处考察,反复研究,提出了预制工艺,节省模板9000方,工期提前了近1年。1987年,当公司领导请老曹到陕博工地时,他毅然放弃了在外“搭帮”的高薪,每月和其他工人一样只拿150元工资。他说:“我是冲着陕博这个给子孙后代留名的工程来的,要挣钱就不到这里来!”家在河南的青年瓦工郑金堂是工地上数一数二的多面手,去年5月他母亲病故,家里连着来了几封电报催他回去,他考虑到家里有两个哥哥照料,便偷偷抹了把眼泪,又一心扑在了工作上。今年年初,他父亲又有病住院,电报发来了几天,工长、班长都催他走,可他想到大家都在奋力争取“五·一”开馆,就给家里寄了一些药品,自己仍留在工地上。

五月一日过后,省建三公司的职工们就要离开这里,可是人们不忘他们,因为他们在三秦大地上塑造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田勇刚 殷宏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