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钱权交易罪贵不在商品经济
在分析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党内生活中出现的钱权交换、权力商品化的诸多现象时,有的人把原因归结为“商品经济原则侵入党内生活的结果”,并据此提出要“反对和防止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侵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消极作用的。
不同的原则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只适应于商品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其核心是交换的双方要“等价”,所交换的对象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而政治生活中的钱权交换现象,并不是“等价”的交换,人民赋予的大大小小权力是决不能用货币来标价出售的。一旦权力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待“价”而沽,投入“交换”时,就早已不是一种商品经济现象了,不能用商品经济的原则来解释。钱权交换本质就是以权谋私,它是封建特权、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原则侵入党内生活的表现。把它归罪于商品经济原则的“侵入”,表现出一种以现象代替本质的片面性。这既是对商品经济原则的误解和扭曲,也模糊和掩盖了党内不正之风的本质。
等价交换原则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把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归罪于商品经济原则,容易导致把发展商品经济与党的建设对立起来,引导党内生活只着眼于“防范”,而不是立足于新形势下的建设,并在党内滋长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怀疑、动摇情绪。 (摘自《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