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信访战线的老黄牛
寸发花白,中等个头,浓眉瘦脸。他就是55岁的陕西省委组织部信访室干部韩思义。韩思义周围的同志说起他的先进事迹来,就象葡萄架上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
(一)
1978年春天,中华民族刚刚结束了一场劫难,组织干部部门面临着平反冤假错案任务。就在这个时候,韩思义调到了省委组织部信访室,一干就是13个春秋。
组织部信访接待工作量很大,每年要处理群众来信6000多件,接待来访2000余人,而信访室只有两名同志。为了不使来信积压,他经常晚上加班加点处理来信。为了提高结案率,他以解决重信重访为突破口,对全省重信重访户采取逐人立案、分级包案、重要案件限期查报处理结果以及请上来、走出去、与有关单位协商办案等措施,很快摸清了全省3883户重信重访户的申诉情况,提出了处理意见,扭转了被动局面。
为了把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韩思义注意加强了对县级组织部门信访工作的指导,形成了省、地、县组织部三级信访网络,并建立了一支能战斗的信工作队伍。
(二)
老韩家住东郊,离机关很远,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是早来晚回。不少来访者下班后还坐着不走,他总是不急不躁,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直到来访者比较满意地离去后他才回家。
1987年夏天,老韩左腿膝盖髌骨粉碎性骨折,人躺在病床上,心里还惦记着工作,膝盖骨上的钢丝线还未抽,他就一跛一拐地上班了。医生多次打电话,催他住院把钢丝线取出来,因工作忙走不开,他一拖再拖,至今未取。去年的一天,他发高烧39度多,为了不使来访者扑空,他仍然坚持上班。
从1988年下半年以来,信访室只有老韩一人,他仍积极主动地与有关方面联系,及时纠正一些问题。前年初,有人来信揭发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利用职权,弄虚作假。老韩将这封信摘报部领导后,又转到当事人所在县委,并用电话和其上级组织部联系,催促查办。经调查落实,那位副部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副部长职务。去年4月份,老韩接到省直一部门职工的一封匿名信,反映本单位组织公费旅游。他看了信后,即刻和这个单位的领导电话联系,督促他们立即进行了纠正。一天,老韩收到一封只有写信人姓名、单位,而无任何内容的“无字状”。老韩分析来信人的动机和心理,及时回了信,请他写明情况,或当面交谈。后来那人寄来了检举材料,老韩慎重地转有关部门,迅速作了查处。
(三)
到组织部来访者中啥困难都有,五花八门,凡是来访者,老韩都热情接待,主动为其排忧解难。
1986年5月的一天,老韩收到一位妇女干部的来信,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管,请组织部救救我。”情况不明,人命关天。他立即把信转给地委组织部。信转出去后,他放心不下,又给地、县委组织部挂了电话。一封信,牵动了省、地、县三级组织部。原来那位女干部由于和丈夫感情上闹磨擦,离了婚,孩子尚小,娘家还有79岁的父亲要她照顾,她神经受到了严重刺激。经过有关部门做工作,夫妻双方又重新和好。一次,安康某中学一位干部来信说,爱人受了一名诈骗犯欺骗,要和他离婚,请求组织部“救救全家”。老韩及时和有关单位联系,很快使这位干部与妻子重归于好。
江西省统计局老干部张磊来信,请求帮他寻找失散30多年的亲人。老韩多次到西安市公安局户籍科查询,帮张磊找到了亲人。像这类本不属组织部办理的来信,一年就能收到三、四百件,老韩都予以妥善处理。
韩思义同志就是这样,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为职工分忧解愁,伸张正义。他象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信访岗位上。近年来,他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本报通讯员 郑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