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年轻
高时阔
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0岁,超过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开始跨入“长寿”国家行列。不过,就笔者所在单位而言,这一“期望寿命”眼下还只能是一种“期望”,因为近十年来,故去的10人中尚无一人超过一个“甲子”的(平均享年不足50岁)。于是,“50岁左右”成了不少人谈虎色变的“危险期”。
笔者今年周岁四十有五,已经接近“危险”年龄,然而至今尚不能确定自己属于人生的哪一个层次:青年、中年,抑或是老年?
31年前,本人虚龄15岁,“破格”加入共青团,标志着我已是青年中一分子。师范毕业,当了10年“先生”,其实还是“后生”。28岁超龄离团,按理说该告别青年期,可是不久“四人帮”倒台,人人都觉得年轻10岁,一切从头开始。而立之年考上大学,再度当“青年学生”。毕业后回到工作岗位,有关文件称:35岁以下为青年。我仍属“嘴上无毛”辈。37岁提干时,仍被划入“青年”序列。又过了两年,一份内部统计表“水涨船高”,将40岁以下者算作“青年”。过了不惑之年,“职称”正评得热火朝天。有文件规定,43岁以下青年业务骨干可“破格”评定副高,于是我又当了一次“青年”(未果)。然岁月不饶人,近年来自觉牙齿松动,鬓发渐疏,微露老态。不料日前忽又接到《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编辑部通知,说是经有关部门推荐,我已刊入此典(45岁以下)。看来,我将永远年轻下去。一想到“危险期”将临,我真担心这辈子也许长不大了。“文革”10年,耽误了一代人。早些年,各行各业都感到后继乏人,于是,“老三届”、“老五届”们不得不在“而立”之年后继续充当“青年”角色。如今,后来的一代人(名符其实的青年人)已经起来了,不少人成为专业技术骨干,何必再让我们这些年近半百的人混在“后生”们中间凑热闹呢!
即使按照“减去10岁”的法则,我及我的同龄人也该告别“青年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