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6月29日
头版
01

心血凝作黄金叶

——记渭南地区烟草公司党委书记吕崇权

1987年秋,由于烤烟质差价贱,再加上一些收购员徇私舞弊、压级压价渭南地区的很多烟农将烤烟愤愤扔掉,有的甚至在烟站门口焚烧烟草。就在这时候,共产党员吕崇权离开了地区科委,当上了地区烟草公司主管烤烟生产的副经理。

许多亲朋好友劝他:烤烟现是个烂泥坑,小心陷进去拔不出来。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迎难而上,害怕困难,算什么党员!

吕崇权这个干瘦老头拼命发狠地干开了。

他着手整顿烟站。他和同事们上韩城、去合阳、走澄城、到蒲城,全地区一个烟站一个烟站地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顶着咒骂、告状、威胁,先后停了4个烟站。这在各烤烟站引起很大震动:各烟站又是征求烟农意见,又是订整改制度和措施,很快地他们的工作令烟农满意了。

与此同时,他又和同事们一步步实施科学种植工程,以提高烟叶质量。

不知从哪个种烟祖先的手中开始,这里烟农心中形成了一种荒唐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务烟观念:“天旱地薄苗要稠,烟叶生长作务粗,摘采及早要动手,七分收来八分丢。”吕崇权弊足劲要革这些落后愚昧的种植技术的命。那些天,他整天在下面跑,跑到哪,说到哪,干到哪,他向乡镇干部和烟农大讲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种植的好处,讲怎样合理施肥,讲怎样打顶抹杈,常常讲得口干舌燥,嗓子嘶哑,但他还是讲……

为了改变撒播陋习,他积极推广纸钵育苗,烟农不接受,他就一家一家做工作,亲自动手挖苗床,下烟籽。出苗时,他带着技术员一个苗床一个苗床地登记、检查。一看苗床不合要求,二话不说,拿起家具就干。在他的紧抓和实干精神的感动下,农民们都采用纸钵育苗了。

最让烟农难忘的,是老吕推行烤烟打顶。为了改变这里种烤烟不打顶的落后种植传统,老吕组建了打顶专业队,他们一边向烟农传授技术,一边帮助实际操作。一天,一个老烟农在地头拦住老吕,吼叫着说:“咱把话说在头里,我的烟死了,减产了,你要包赔!”“我赔!”老吕一拍胸膛,响亮地回答。收获季节,当烟农收到又厚又大的高质量烟叶时,他们信服了!

1988年,吕崇权又开始推行先进的地膜种植技术。每走一步都阻力重重!从未这样种植的烟农还是不信这个理。你把地膜无代价地发给他,他就是不用,你左说右说给他们的烟田里铺上,一转身,他又揭掉。老吕又来了他那不撞倒南墙不回头的牛劲。他先找村干部,再找村里技术员,给他们又是拍胸脯,又是打保票,说了无数句让石头听了也会落泪的话,终于感动了这些人。他们说:“就凭老吕这诚意,我们哪怕坏几亩地哩,也要试伙试伙。”结果,采取地薄膜覆盖和综合配套措施的烟田,烟叶长得又宽又长,上等烟能占80%以上。那些没用这种办法作务的农民后悔得直捶自己的脑袋!到第二年,他们不摧自忙,早早就掏钱买上了地薄膜,全区用地膜覆盖栽培的烟田猛增到10万亩,是88年的5倍。

讲科学获硕果。吕崇权的殷殷心血给烟农们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1987年前,烟农每亩烤烟只能收入200元,到去年,达到了500元,最多的收入千元以上。国家财政收入也越来越多。1987年,渭南地区烤烟利税只有1000多万元,到1989年达到了2000多万元,去年虽然遇到了严重自然灾害,仍达到1500万元。该地区连续两年被省上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单位。吕崇权也获得了烟农的由衷赞扬,被誉为“第二个李立科”。1989年他当上了公司党委书记后,还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齐宇强 姚宪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