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7月06日
第2版
02

尊师重教的“七品官”

——记西安市新城区委书记鲁生琳

历史上凡是有心于兴教助学的人,都会被人民所称颂,所铭记,或记入县志,载入史册,或人口皆碑,代代相传。在“四化建设,教育为本”的今天,人们更不会忘记那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发展出力献策的人。被省教委命名为关心、重视教育的先进区县领导的中共西安市新城区委书记鲁生琳就是其中的一员。

鲁生琳是1984年到新城区担任区委书记的,在任职期间,是他一次次召开会议,研究制订教改方案,勾画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远景;是他三次亲自参与修改对教师的优惠政策,关心教师的政治待遇,两年中吸收163名优秀教师入党;是他重视教育经费的落实,保证每年按22.3%的速度递增,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师的住房条件;是他带头建立区级领导与学校固定联系点,亲自兼任第四中学的名誉校长,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他率先捐资助学,带动全区集资200余万元,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他不仅是重视、支持教育的决策者、热心人,而且是教师的知心者、贴心人。老教师刘德修,教过的学生已经一批又一批走上了工作岗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在近花甲之年,一件冤假错案仍然困扰着他的心。为此他多次提出过申诉,但一晃2余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水落石出”。后来,刘老师的信几经周折转到了鲁生琳手中,他立即给区教育局党委批示:“抓紧调查,限期解决问题,并将落实结果告诉我。”不到两个月,刘德修不但平了反,而且恢复了党籍。原六十中学校长邬小梅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苦工作了几十年。他不幸病故后,留下了两个待业的孩子。鲁生琳同志亲自登门慰问家属。他想,安排好老校长的两个孩子,不仅对死者与家属是一个安慰,而且对于周围的同志也是一个教育。于是,鲁生琳主动与劳动就业部门商量,很快落实了两个孩子的就业问题。

位于新城区铁道北的学校,由于社会治安复杂,生源素质差,加上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低,部分教师不够安心,总想调到城内学校。由此影响了教学质量,拖了全区教育质量的后腿。针对这一问题,鲁生琳及时建议,对道北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费用一律实报实销,教职员工子女就业入学优先录取,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优先考虑。这一倾斜政策很快稳住了教师的心。出现了愿进来、留得住、蹲得住的局面。类似的事情还可以举出一件件。鲁生琳正是以他满腔的热情,化解了教师的怨言,增强了教师对政府的理解,鼓舞了教师为教育忘我工作的精神。这是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精神力量。

鲁生琳五十年代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大学助教和中学教师。每当他到学校时,师生们都伸出热情的手,亲切地说:“欢迎你回娘家!”鲁生琳在新城区工作的七个春秋里,总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去看望师生员工,无论酷暑隆冬,从不间断。校园里常有他的身影和欢声笑语。在和教师的交往中,他结识了不少教师朋友,有两鬓斑白的老教师,也有新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有的已成为他家的常客。

一次,他劳累过度,不得已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他还在惦念着教职员工。他想,平时工作忙,想到学校去看看,总觉得时间不够,现在住院了,不是很好的机会吗?他不顾医生的嘱咐,带上药,到附近的二十九中,自强路小学去“探亲”了。走进办公室,看到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还在土坯墙、危漏房内办公,走进教师家,不少教师住房拥挤、房屋简陋。他不禁眼圈湿润了,站在跟前的教师也眼含泪花。前者是内疚的泪花,后者是感激的泪花。要知道,他就在这里酝酿出了解决全区校舍和教师住房难的计划。不等出院,鲁生琳就找来区政府领导商量说:“财政再困难,我们也要挤出一些钱来,解决校舍和教师住房难题。”他还说:“教育事业是跨世纪的工程,要对未来几代人负责,如果忽视这项工作,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罪人!”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区上首先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六年共新建、翻新校舍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职工宿舍1.3万平方米。

在鲁生琳任新城区委书记的7年中,新城区先后获得教学目标管理工作“四连冠”,同时获得全省第一家“普六”先进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等光荣称号。这一尊尊奖杯,一面面锦旗,饱含着这位区委书记的精力和心血,凝结着他尊师重教的深情厚谊。 (效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