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7月20日
头版
01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渭城区区委书记王一二三事

1988年,刚届不惑之年的王一来到了国务院刚批准咸阳市新成立的渭城区担任了区长,今春又担任了区委书记。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坚守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为驻区群众办了数件久盼解决的好事,同时,他那扎实的工作作风,对百姓知疼知热的劲儿也是有口皆碑。

“街道乱、道路断,坑坑洼洼连成串”,这是王一才来渭城区时该区近300公里土地上街面和交通状况。王一上任伊始先领群众修路。那些天,他起鸡啼,睡半夜,筹措修路资金,调遣修路兵马和机械,还亲自动员和帮助群众拆迁。

一天,底张乡有几个反对拆迁的人采取欺骗的手段,扇动近百名群众签名写成了“抗议书”送到乡政府,并扬言要组织群众示威游行。王一知道此事后,连夜赶到底张乡,和乡领导一起将送“抗议书”的人找了来,严肃地对他们讲:“对政府修路拆迁有意见可以讲,有困难可以说,政府会考虑你们的合理要求的,带动群众‘抗议示威’是十分错误的”。一看主一亲抓此事,那送“抗议书”的人焉了,赶忙收回了抗

有户农户在拆迁之列,但别人家都搬了,他却没有动静。这天早上,天刚麻麻亮,王一就来到了这个农户家。原来这家有七口人,按要求拆迁后,家中只剩下一间房,儿媳又到临产期,让老人住上,儿媳没处住,当地风俗孩子又不能在别人家里生。这个拆迁户确有困难。于是,王一找来村干部,让那媳妇住在这房里生孩子,让老人和其他人口借住别人的房,并让村委会给拨了庄基,垫了地基。

拆迁问题全部解决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8万多个劳力,7千多台机械,日夜劳作,一年后,该区城区路面实现了水泥化,150多个行政村村村道路砂石化,乡与乡之间建成了柏油路。

今年春上,在走访群众中,一个名叫张汉城的白胡子老人拉着王一的手含着泪说:“王书记,俺这么大岁数了,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让老百姓吃上了省心水,俺就能闭上两眼了!”王一听罢这话眼泪也涌出了眼眶。

这些年来,由于用水量增加,水井水位下降抽不上水等原因,这个区很多企业、学校、农村的职工村

王一又发狠了!他和区政府主要领导把区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各街道办事处、各乡政府的头头请来参加会议,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没水吃,我们怎能不管。改水、供水说起来难,只要公道清廉,只要扑着身子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钱,是个硬头货,没有钱办不成事。王一和同志们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公助”方案,问题得以解决。他到石河村、西村勘查地形,面对人多、沟多、路多、居住分散的情况,他认真思考,寻找省钱省力效果又好的供水方案,提出了用“高位过水池输水”的方案,经考证可行,干了26天,2500名群众饮上了自来水。

他到韩家湾乡南舍村,这个村由两个相距不到500米的自然村落组成,王一跑前跑后和工作人员研究施工方案。他说:“修一座15米高的水塔,就可解决全村的供水。”月余水塔建成,确如所言。

半年时间下来,修水塔102座、水罐15座,修了269公里输水管路,372公里入户管路,几百个厂矿机关学校和8个乡的群众吃水都不愁了。职工和村民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感谢共产党,感谢象王一这样的好公仆。朱百村村民在12米高36吨容量的蓄水罐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