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鞋
●咸阳市甘肃粮转站 左一平
小时候家境贫寒,在温饱尚费周折的情况下,穿戴自然就一切从简了。别说花钱买鞋,就是磨破了鞋底掏两毛钱去修修也要惦量惦量。但一个学生总不能穿上露出“老舅”的鞋子去上学吧,于是,在一位老校工的帮助下便学会了钉鞋。
从中学到大学,出校门进机关,几经沧桑,星移斗转,生活发生了巨变,自然再不必为一双破鞋劳神了。可是,多年来,那套钉鞋的家伙却如影随形,成了我生活中一个难割难舍的伙伴。茶前饭后,每当我挥动着小锒头,在叮叮咚咚地敲击声中,仿佛进入了忘我境界,得到了莫大地享受。
“三口之家”当然没多少鞋子可修,为此我只好寻亲友,上门服务,不用说,机关的单身楼则是我常光顾的地方。原先钉鞋只求实用,以结实耐穿,不破不漏为准,如今则在确保实用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一种“自家陶醉”的艺术感。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我便在辅料的选择搭配上,补丁的结构布局上,粘割缝合的刀法运用及钉子的选位上都几经思虑,绝不轻易下手,往往一双鞋要修好几天。结果久而久之,我居然在鞋底这块小天地上腾挪起步,小有建树了。现在,单位的大姑娘小伙子不但把破了的鞋送来,而更多地则是把刚买来的新鞋也提来请我“锦上添花”。对此,我虽分文不取却也乐此不疲。
钉鞋不但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而意外的又得到了同志们的信任和爱戴,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位朋友开玩笑道:“一个大科长成天跟破鞋打交道,真没出息。”可我只是爽朗一笑,因为我对“出息”二字自有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