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锣鼓壮秦风
秦文
在省九运会开幕式上,秦都区渭滨乡五百人表演的秦都锣鼓,雄悍遒劲,威武刚烈,秦声秦味,大壮秦风。
秦都锣鼓俗称“牛拉鼓”。因鼓之大,非用车载牛拉不可而得名。它诞生和流传在秦都咸阳,是秦川儿女喜庆丰收,欢渡佳节,庆典式的大型民间社火活动之一。
在我国鼓乐的家族中,秦都锣鼓素以硕大而古老著称。《诗经·大雅·灵台》中所说的“贲鼓维庸”,贲鼓就是大鼓。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先秦石鼓,与牛拉鼓形状极其相似,虽说小了一些,可视为牛拉鼓的雏形。建于明代的旬邑县子午岭大王庙,壁画上绘有两军征战和得胜归来的画面。欢迎的锣鼓队中,就有两人用长杆抬着大鼓,一人敲打的形象。后来鼓越造越大,由两人抬到牛车拉,发展到今天用拖拉机、汽车装载,倒也顺乎自然。清代诗人路德这样描写咸阳社火:“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这鼓铙,正是秦都锣鼓的生动写照。
秦都锣鼓由大鼓、小鼓、大锣、小锣、螺号和铙钹组成。铙钹少则几十副,多则二、三百副。敲打时,随着咚咚的鼓声,百余副大铙同时高举,双手灵活翻腕,象千万只重色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狂欢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非常壮观,美不胜收。鼓手的表演,刚强有力,练达稳健,洒脱飘逸,奔放热烈。锣鼓的主调是“干鼓番”和“四季花”。“干鼓番”运用最多,也是全曲的高潮,特点是翻铙。“四季花”特点是亮大锣,钹休息。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轻重缓急,节奏鲜明。
秦都锣鼓的特色是气吞山河,场面宏伟,声韵沉雄,撼人心弦。听之,使人精神振奋;观者,莫不叹为观止。宋代朱熹曾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其强毅、果敢之资,亦是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秦都锣鼓正体现了秦人这种强毅果敢的性格和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