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8月31日
第2版
02

“文化衫”现象心态种种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流行一种文化衫,不几天,这种时髦就闪电般出现在西安街头。这种在T恤衫的前心或后背上印有五花八门内容的汗衫成为一些青年人追求的时尚。象十年前对待喇叭裤一样,人们对文化衫现象多有臧否。但不管怎么说,它能流行,必定与一定的社会心态相吻合。根据汗衫上的内容,以笔者浅见,它主要反映了三种变态心理。

无所适从的失落感

四十年来,人们已习惯了在社会主义福利政策所围的篱笆墙内生活,贫富均等,人们不为工作、吃饭、治病发愁,房子迟早由国家分配,一切问题都靠国家、单位解决。可当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一切包起来的大锅饭也逐渐变化,加上分配不均,贫富分化,使一些人产生失落感,便发生了“我爸我妈不要我”的哭诉。尽管他们不甘失败,拼命追赶时代的列车,但终于没有摆脱“一事无成”的命运。一些人背上印的“摆摊,没本;上学,没谱;当官,没门;出国,没钱。”就是这种思想的注脚。这不光是对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不满,也是那些“没本事”、“不会来事”的老实人在商品社会中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处境的写照。

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打上金钱的烙印;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往往使人失去纯真的友情。由于一些人心理上的冷漠、紧张、孤独感,遂从内心发出了对爱的呼唤。“我很丑,但很温柔”,“爱我吧,我喜欢”,它不是异性间情爱的挑逗,而是渴望世间充满爱的真情流露。

浮躁的社会情绪

随着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的加剧,人们往往迫切地希望社会从政治、文化到社会秩序和道德都回到那种有精神信仰与支柱的时代。可道义的呼唤与历史的进程相比,显得远远不够。希望难以实现,人们精神上遂产生了一种苦闷、浮躁、烦乱的感觉。“烦着哪,别理我”、“真累”,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表现了精神上失去依赖,对前途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心态,在精神上表现了一种浮躁不安的情绪。

如果说去年流行于街头巷尾的“跟着感觉走”“心中的太阳”“一无所有”这三首歌以其苍茫、迷惑与失落感以及那特有的有所追求而终不可得的惶惑与怆凉的韵律迎合了人们某种特殊的暖昧心理的话,那么文化衫现象则以其直露的、玩世不恭的、自我调侃的形式渲泄了人们对身边事物充满的困惑和不解。

流行就意味着短命。文化衫现象反映了改革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发展的特定过程中,一部分人的暂时心态,但总体上弥漫的是一种消极情绪,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当然其中也有积极向上的,如“风雨同舟”,就是深受青年人喜爱的一种,它反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旋律和我们民族博大的胸怀。

改革的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每个人应该正确估价自己,以坚定的信念顽强地拼搏,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就,而不应一味的自我调侃,更不能处处牢骚满腹、玩世不恭。

本报记者 宫玺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