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黑旋风”缘何越刮越劲?
——从世界田径锦标赛谈起
1983年的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非洲运动员与金牌无缘。
四年后的第二届,他们竟席卷男子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5枚金牌,人们惊呼:田坛刮起了一股“黑旋风”!
9月1日刚刚在东京结束的第三届世锦赛,非洲运动员来势更猛。他们捧回7枚金牌,男子800米至10000米、包括3000米障碍共5枚中长跑金牌尽被其掠走,而且5项中4项的冠、亚军,3项的前三名全部是非洲运动员。无怪乎不少行家感慨万端:“真成了难以逾越的黑色屏障。”
“黑旋风”为何越刮越劲?以前,人们多从黑色人种的生理因素去找原因。黑人选手确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美国不乏黑人田径名将,却为什么极少出现优秀的中长跑好手?笔者曾就此请教一位来华执教的美国中长跑教练。他认为,中长跑训练比起短跑等,既辛苦又难以获得高收入,在美国很少有青年人愿意献身。不过,他指出,如果美国黑人选手投身中长跑项目,成绩肯定不会比非洲运动员差。
非洲黑人选手正是选中了你不愿意参加、却能发挥我身体优势的环节做为突破口,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恐怕属战略方针的胜利。
如果将非洲选手1987年第二届世锦赛的成功做为第一步;东京世锦赛他们称得上迈出了第二步:巩固男子中长跑项目的优势,并开始向女子中长跑和男子其他项目“扩大战果”。女子中长跑是苏联和东欧的长项,近年来水平下降。阿尔及利亚23岁的女选手布勒迈尔卡借机脱颖而出,战胜苏联、罗马尼亚名将,夺得1500米金牌,开始显示出非洲女子中长跑的锋芒。男子400米跨栏是美国选手的领地。本届世锦赛,桂冠却戴在了赞比亚25岁的新人马蒂蒂的头上。
有人预言,明年奥运会和以后的世锦赛,非洲田径水平还会再提高,此论断不无道理。非洲的做法值得中国田径界借鉴。女子投掷和长跑项目是欧洲、特别是苏联和德国的拿手好戏。从东京比赛看,由于其原来的尖子选手大都年龄偏大,水平普遍下降。中国选手若能借此机会,巩固铅球、标枪的已有阵地,争取在女子铁饼、10000米项目上再有所提高,那么,就很可能带动更多的田径项目起飞。 (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