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改革的领头人
——记咸阳第一服装厂厂长米长宪
咸阳服装一厂这家没有一个正式国家干部的集体小厂,六年迈了六大步,在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出口创汇、经营水平、住房改革等7个方面名列全省同行业第一,这里面不知渗透着厂长米长宪多少心血。
米长宪今年54岁,岁月的镰刀虽然割去了他天灵盖上许多头发,但毕挺的西装、考究的领带,使他仍不失潇洒倜傥干净利落,职工称他为“洋火厂长”。1953年,14岁的米长宪从河南老家来到陕西咸阳,在一家裁缝铺里当学徒,第二年,由4家裁缝铺合起来成立了咸阳市第一家缝纫组,当时固定资产只有200元股金,这就是服装一厂的前身。米长宪是这家缝纫组17个人中最小的一个。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好本领,裁剪、缝纫样样高人一筹。1985年,米长宪担任了咸阳服装一厂的经营副厂长,主管销售、财务、质检等工作。他四处奔波推销产品,和江浙服装商面对面竞争,创造了该厂年销售额70万元的纪录,到1988年底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库存产品也降到了合理库存35万元,使服装一厂这盘棋全活了。财务部门在他的管理下,资金周转由过去的365天缩短为90天,流动资金不但能满足本厂的生产经营所需,而且在银行还有大额储蓄,财务管理也受到银行、审计、税务部门的表扬。
服装行业布料、款式更新快,竞争十分激烈,米长宪协助厂长把创优作为突破口,狠抓产品质量。他经常泡在车间和技术人员一起加班熬夜,每天工作达12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他们厂先后有4个产品获部优称号,6个产品获省优称号,产品行销2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陕西省第一批获得出口服装质量许可证的企业,经济效益连年递增,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被咸阳市政府命名为创汇创优先进企业。
去年12月,咸阳服装一厂原厂长王秉仁受聘出征巴拿马管理洋人企业去了,米长宪当上了服装一厂的厂长。上任伊始,他没有按常理“快出成绩”,而是用自留资金搞技术改造。他投资17万元购买了100套先进的高速平缝机,将厂里70年代的设备全部淘汰。他还投资8万多元更换了产品传送槽,给车间换上了美观耐用的新式工作台,刷新了生产楼上的墙壁、门窗,重修了车间厕所,使工厂的生产环境大为改观。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个职工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米长宪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两选两自愿”活动,让工人选车间、选科长,管理人员选工人。他按照各人的自愿和特长,调整了16名职工的工作岗位,基本上做到了扬长避短、各尽所能。他还和厂工会一起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16条。接着,米长宪又在厂内强化现场管理、完善分值管理和目标责任管理,把工人完成的工作量和科室人员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资奖金挂起钩来,大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前半年,全厂职工开展了“大干50天,实现双过半”劳动竞赛,50天实现产值160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相当于平时4个月的任务,受到了省、市工会的表扬。今年1至9月份,该厂实现产值465万元,实现利润36.5万元,创汇102万美元。
企业发展了,老米和他的领导班子没有忘记与他们患难与共的职工。咸阳服装一厂把为职工办实事也当成大事来抓。早在1989年,厂里就采取公建私助的办法,由职工集资69万元盖起了一栋家属楼,对原来的一号楼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并在厂内试行住房有限产权证书制度,使100户职工拿上了厂内住房有限产权证。在该厂,1981年进厂的青工都住上了自己有一半产权的单元房,在家里就可洗上热水澡。今年,厂里投资21万元盖起了新的幼儿园,购置了童床、桌椅,增配了两名幼儿教师。投资2万多元为职工食堂购置了冰箱和面机等设备,使食堂实现了现代化。拿出4万多元为全厂职工装上了闭路电视,还花了3万多元为职工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 (周新安 应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