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扛着皮革闯信誉
仲秋季节,笔者参加一个会议来到了古秦都,住进咸阳市总工会招待所。刚出房门,只见一个肩扛牛皮革卷的汉子迎面而来。这当儿,长武县总工会主席老陈呼喊道:“史厂长,又是你扛皮革进城!”那汉子嘿嘿一笑:“不扛来,咋显示我们的质量和诚意呢?”说罢他将皮革放进客房,就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们掂了掂那卷成品革,挺重的。翻开一看,才发现里面有黑的、蓝的、黄的、棕色的,是做皮鞋的上等皮料。陈主席介绍说,此人名叫史铭,是他们长武县制革厂厂长,今年41岁。两年前,就是他扛着“蓝湿革”闯省城,把长武的皮革飘洋过海打向美洲。经陈主席这么一介绍,扛着牛皮革的史厂长更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周后,我们来到了西兰公路接近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制革厂。“真不凑巧,史厂长到北京出差了!”该厂党支部书记和副厂长抱歉地说。从他们那里得知,史铭毕业于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系,1988年夏天从咸阳招聘到长武筹建制革厂。那时企业资金极缺,到年底厂里的主要生产设备只有四个转鼓,一台去肉机。根据这种简陋条件,史铭决定先上外贸销路好的牛皮成革中间产品“蓝湿革”。厂里当时没有锅炉,工人们就架起大汽油桶烧水供生产用;车间没有取暖设备,史铭就带着大伙生着火炉坚持干。“不拿出蓝湿革,我们就没饭吃,企业就没出路!”厂长的动员掷地有声。第一批样品终于生产出来了。为了尽快把产品打出去,老史带着工人王长民,用“蛇皮袋子”各背了一张五六十斤重的蓝湿革,顶着正月的风雪上路了。他们先搭车到咸阳市外贸局,次日又赶到省城西安。当两张长武蓝湿革摊在省外贸公司一个办公室的地板上时,省上的内行们也为设备简陋的小厂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而高兴。两万张蓝湿革的外贸合同很快定了下来。
“厂长背着湿漉漉的蛇皮袋子回到厂里,宣布了这一喜讯,职工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已提为厂生产科长的王长民给我们介绍着当时的情景。他说,组织蓝湿革生产需要50万元资金,但县上只能拨10万元,史厂长只好采用“银行贷一点,职工集一点,皮行欠一点,外贸垫一点”的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仅当年的7个月,厂里的15000张产品出口创汇60万美元。去年,这个县办小厂创汇102万美元,人均利税7000元以上,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
随着外贸行情的变化,史铭从去年底开始,一方面组织技术骨干到外地培训,一面联系购置设备,筹建牛皮成革生产车间。他还就地取材,带领工人自制出简易的皮革干燥、伸展设施,并亲自到轻工学院请来专家指导。今年6月份,他们的成革一次试产成功,3个月以来成革产值35万元。现在,该厂除蓝湿革产品继续出口外,成革产品也销往陕、甘、青等省区。谈到这段艰苦创业的经历时,该厂司机小王说:“史厂长在厂里既是一厂之长,又是个工人,在外面还兼装卸工。我开的客货两用车能拉两吨半货,到咸阳、西安拉化工原料什么的,只要厂长跟车,总是他亲自动手装货,从不雇人装。出差在外,他常和我住三元五角的铺位。我们史厂长这人,真是心一意为企业。” (巨秀芳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