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11月16日
第2版
02

阎培华和西飞工人

1、“这事一定得管!”夜深了,西飞公司工会主席阎培华还在灯下凝神沉思。一封职工投诉信象铅块一样压在他的心上。

投诉者是位女工艺员,叫刘淑芬。1963年7月因类风湿被误诊,睡了八个月的石膏床。八个月后,她的腰椎弯成了90度,苦不堪言。不久,丈夫又去世了。刘淑芬被命运的铁拳一下子击倒了!不要说工作,就是生活也难以自理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误诊的恶果却长期以来未得到公正的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阎培华先后找了公司党委书记,找了有关厂长,并与技安和人事部门多次研究,经过三次医务鉴定会,终于按比照工伤妥善处理了这一悬案。直到那位女工退休后,阎主席又与其他工会干部一起多次去探访,并为她解决了护理费等许多她连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刘淑芬被感动得泣不成声:“阎主席,这一切都得感谢党,感谢工会和您啊……”

人们都说:“阎主席对职工怀着颗火热的心”,这话一点儿不假。公司装配检验站有一位1959年进厂的老工人李根兴,不幸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治疗此病的报道时,便向工会反映,请求前往诊治。阎培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内蒙某医院调查了解,之后又五次派员为李根兴去那家医院取药,并经常与其他工会干部一起去医院探望老李。这位老工人直到后来病情突变,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工会领导的关怀。

公司热表车间某有害工种的浴池,年久失修,已无法使用多时,有人向他反映。事关劳动保护职工健康,经阎培华和总经理商定,在有关部门的积极行动下,没有50天,问题解决了。

2、一个国庆前夕。飞机城一片喜庆的气氛。阎培华刚刚布置完一场新的劳动竞赛,迎面便泼来一场倾盆的秋雨。很快,他的全身被淋了个湿透,不禁打了个寒颤。但他顾不上这些,他的心牵系着那些日夜奔波在供应战线上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

连日来,他和其他工会干部一起走访慰问了30多户采购员的家庭。

“阎主席,您就放心吧,我明天就给孩子他爸写信,工厂急需的东西,说啥也得给买回来。”那些拖儿带女的妻子们这样说。

“主席,我明天就走,那些材料豁出命也得搞到。”准备出发的采购员紧紧拉着他的手。

阎主席的眼眶潮湿了。一颗悬着的心总该放下了吧,但他却放不下。离开一户又一户家属的门扉,他又一头扎进了筹备茶话会的准备工作。会上,他还要和设计、计划、管理、供应……等诸路大军共商“攻坚”、“爬坡”的生产大计哩。

1991年7月3日,西飞公司领导接待日。主持人阎培华听完几位职工反映新建楼房煤气管道装设不合理的事,便深入职工家中实际察看。职工的反映是合理的,一定要改。他默默地下定决心。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一个有煤气工程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同志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在职工家中召开了。几个小时之后,一个合理的管道装修方案在现场定了下来。在场的职工感慨地说:“工会和行政部门又给我们办了件好事!”

煤气、新水源工程的相继建成,西飞职工生活面貌大为改观。在1990年公司职代会上,代表们又在热烈掌声中通过了集资修建职工住宅采暖工程方案。为了让8000多户西飞职工早日用上暖气,阎培华召开有关部门会议,亲自布置开展了“采暖工程立功竞赛”活动……

多年来,阎培华同志究竟为职工办了多少事,走访慰问了多少家庭和职工?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凡是工伤,凡是困难户,凡是鳏寡孤独的老人,没有一个人不被他装在心里;而他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也被那些他关心过的人们深深地珍藏在心灵深处。他亲自制定的“四知五必访”制度,已成为工会干部的自觉行动。

3、作为拥有两万名职工的西飞工会主席,他岂止牵挂着公司千家万户的住行冷暖。早在阎培华担任共青团和党委组织部的领导职务时,他的胸中就装着一幅西飞公司发展的宏伟画图。1983年担任公司工会主席后,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这幅画图,靠的是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企业充满生气的民主管理机制。为此,他和工会的同志们一起,逐步健全和完善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同时提出了“完善体系,落实权力,提高水平”的十二字口号。并组织修订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健全了公司至班组的民主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房管条例和新、旧房分配方案以及《职工奖金提成分配办法》等多种民主管理制度。

在他的倡导下,工会、行政联席会,职工生活参议会这些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新形式在西飞出现,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共议共决、当场拍板的平等气氛中,大量的有关职工劳动保护、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在会上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他亲自主持下,有50多名职工代表参加的审议小组,对公司所编写的近十二万字的《职工奖惩若干规定》依据企业法,从基本原则到使用范围等方面共提出了256条修正意见和建议。

4、随着公司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丰富和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适时地被提到公司的议事日程。在党政领导决策、支持下,工会积极建议参与下,筹建新俱乐部的任务落实到工会。从方案的论证,从设计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他缜密的思考和辛勤的汗水;从原料的供应到大厅的灯光照明、音响效果,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交织着他的心力和智慧。

岂止是俱乐部。盖职工健身房时,原想用一些旧梁凑合。他得知情况后,婉言说服了有关部门,改用了新的钢梁——不为别的,那旧梁用不了几年,万一塌裂,后果和损失就将无法估计呀!

一座又一座文化设施的建立,带来的是公司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和丰富,是一支令全公司职工欣慰的文艺大军的日益成长和壮大!从这块阵地上走出了“理想在岗位上闪光”、“出国归来话短长”等职工讲演团;走出了有几百人参加的包括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等各门类的神剑艺术大军;走出了一阶体魄强健、能歌善舞的文体方阵……也是在这块土地上,一册册文艺书刊陆续诞生;一场场智力竞赛、业余讲座相继举行;一批批自学成才者受到省、局的嘉奖,并被列入《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辞典》。

阎培华,这位五十年代就投身于祖国航空工业的老军工,从东北到西北,从春夏到秋冬,几十年如一日,怀着一颗激跳火热的心,努力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尽管岁月的风雨在他的额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但他的那颗为企业奉献、为职工群众分忧之心却依然那般年轻!

(党德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