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12月26日
第2版
02

路与碑

胡杨 韩琦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98周年。

今天,西(安)一延(安)铁路通到宝塔山下。

毛主席曾在此转战十三年的黄土地,终于听到了火车汽笛的长鸣——

1973年,阳(平关)—安(康)铁路基本竣工,承担西延线修建任务的铁一局数万职工“马”未卸鞍、“枪”未下肩,立即挥师北上,开始了通往圣地之路的修建之役。

50元毛票和钢镚代表着一位女工的心

18个寒暑,18个春秋遇到的困难以千计,以万计,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这条路是由国家拨款,地方和铁路集资修建的。铁一局在企业自身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投资3659万元使西延铁路起步上马。

面对资金短缺,铁一局职工们发扬延安精神,掀起了“我为企业分忧解难”的群众性集资活动。1988年秋天,各个银行门前排队取款,商店里抢购风刮得正猛,而在洛川县铁一局五处四段的大院里,职工们却在财务室门口排起长队交集资款。不几天,全段职工在工资都无法保证开出的情况下集资达20多万元。十队材料员韩柱,妻子长年多病,几个孩子都穿着补钉摞补钉的衣服,而他竟拿出了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2700多元,全部垫上购买施工材料。

群众集资修路的岂止一个五处。一处机筑一分队仅两次群众性的集资就筹集资金12万元。老工人刘久富把准备回家盖房子的800元钱交给了队上,说:“房子晚点盖,还是先修路吧!”女工傅丽萍在爱人三个月未开资、全家仅靠她一人的收入生活的条件下,翻箱倒柜找出毛票分票和钢镚凑在一起,硬是交来50元钱,表表对老区人民的心。老党员何畔银已调出机筑分队了,行前还主动把当月的收入300元钱全部掏出来。队长说:“何师傅已调离了就算了吧!”老何说:“这钱,说啥也得收下,我人离开西延线,这心舍不得离不开啊。”

隆冬季节,陕北高原冰封雪冻,为了保证重点工程、瓦窑沟隧道施工的工人们,从简易工棚里的床上抽出98床棉网套,包住了长长的水管。水,哗哗地从中淌过,这不冻的水管,是职工们一颗颗对老区人民的爱心暖热的呀!

长满了草的20多座坟茔

西延铁路,多少人为之做出了贡献,多少人为之做出了牺牲

共产党员,铁一局电务处五队工长张乃贤,为了确保通信线路畅通,一个人在山沟深处的洞子崖默默劳作了整整十六个年头。

共青团员吴以顺,为了保证施工,连续四次推迟了婚期,引起了女友的误解。后来当姑娘看到筑路工地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后,对小吴更加崇敬,表示要等他一辈子。

女隧道工毛秀英,正当如花的年龄,在一次塌方事件中受伤造成全身瘫痪,她没从西延线上后撤,鼓起勇气,扬起风帆,为这条老区人民的幸福路献出自己微薄力量。工人们称他为“折不断翅膀的百灵鸟”。

老隧道开挖工王国清在塌方抢险中牺牲了,女儿继承父亲的遗志,又当上了隧道开挖工,战斗在掌子面上。机械工龚立明因公牺牲了,妻子谢彩芳又当上了筑路工,把血和汗抛洒在西延工地上。

为了修这条铁路,许多筑路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每项大的隧道和桥梁的修筑都有筑路者的血肉之躯为之奠基。在距坡底车站约七十公里的钢铁大道旁边荒凉的山坡上,默默沉睡着廿多位筑路者,他们来自四川、来自陕西、来自河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踏上满是杂草、荆棘的羊肠小道,擦拭着一块又一块墓碑,我们默默低下了头,为牺牲者致哀。他们的忠骨将永远埋在这里,他们和青山同在!和铁路并存!!

为了修筑西延铁路,有的筑路者因工伤而失去了健康,有的甚至终身残废。而他们的妻子们为照料他们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五处原506队材料工唐能辉在1978年5月6日因公负伤造成全身瘫痪后,他的妻子孙发秀13年来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地照料着全身瘫痪的丈夫和丈夫前妻留下的三个孩子。

象孙发秀这样的妻子决不是一个两个。她们,站在筑路者的身后,支撑着丈夫的事业。她们拖儿带女地在田土上劳作,春播秋收,侍亲育儿,用女人削瘦的肩膀,顶住了生活的重压,为丈夫往延安修筑这条铁路默默无闻地做着牺牲。……

老区人民的血救活了他

陕北人民盼西延铁路,他们像当年支援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那样支援着铁路工人。十几年过去了,铁一局三处的职工们还忘不了:1975年4月份施工急需水泥,延安地委的领导冒着政治风险将拨给“农业学大寨”水利工程的300吨水泥支援了铁三处。甘泉县支铁办在最需木材时送来了16车木材。一位普通工人赵修连负伤后肝脏严重破裂,洛川县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21个小时的手术救活了他。赵修连身上流着老区人民输的血!老区人民和铁路工人的友谊是鲜血凝结成的。伸向黄土地深处的钢轨,就是这友谊的历史见证!

苍天不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筑路者,陕北黄土地上才筑起了一条钢铁大道。

众志成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老乡亲,火车的鸣叫声才传到了宝塔山上。

呵,用群峰做笔,以延水为墨,写部西延铁路的筑路史,这是老区人民和铁路工人心贴在一起、汗流在一起、血洒在一起而谱写的不朽诗篇。西延线上的每座隧道和桥粱,每段路基和涵管都是无字丰碑,铭刻着这段历史……

丰碑将永存。历史,人们将永远铭记。?(题图、插图摄影 韩奇

题头字 薛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