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上天?下海?入地?
人类的三种选择
人口增加、食物短缺、住房紧张、能源危机……面对难于负重的地球,人类将向何处发展?科学家为此提出和试验了许多方案。
重返地下,再度穴居,是人类近期选择的一个好主意。地下筑穴而居,不但能节约大量地面土地,有利于保护地面生态平衡,而且冬暖夏凉、建筑耗资少、防震条件强。目前,已有不少西德人开始移居地下。科学家们预言,下世纪末,将有1/3的人口迁居地下。
地球上七成面积是海洋,向海洋进军是人类近期又一选择。早在1912年,人类便开始了建筑海底村庄的试验。这个海底村庄建在红海苏丹港外水深14米处。当年6月20日,一位名叫柯斯海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出任海底村村长,带领20户家庭共50多人移居海下。海底村的建筑物顶部呈锥形,便于分散海水压力;房间布局呈放射状,空气、淡水和人员出入分别用特殊管道输送。77年之中,尽管不少村民已先后去世,但新的村民前赴后继,海底村越来越兴旺。如今,村内不但有了电灯、电话,而且有了闭路电视。村民们坚持每周接受一次体检,绝大多数居民都健康长寿。试验结果表明,人类完全可以移居海底。
从长远着眼,科学家则把眼光放在外太空,提出了移居月球的宏伟规划。1984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20年内拨款1100亿美元作为实现这一规划的经费。最近,美国航空和太空总署提出了于2010年建成月球移民基地——月球镇的详细计划。按照这一计划,首先在月球上制造人工生态环境,采用月土气化和核爆炸来产生气体,进而合成水并提高月球表面温度,然后再建造绿化带及居住所。目前,美国的拉玛银行已申请2010年在月球镇开设首家银行,日本大林建筑公司亦申请承建月球镇工程。他们雄心勃勃,准备2010年之后,以月球镇为基地,在月亮上就地取材生产水泥和钢筋,进行改造月亮的大规模工程建设,争取在2050年移居10万人到首座月球城上去。届时,“航天列车”将运送更多的旅游者和考察人员来往于月球和地球之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月亮就会成为地球的“郊区”了。 (易水寒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