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1月09日
头版
01

五花八门 步履维艰

对我省劳保医疗制度改革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我省的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始于1984年。8年过去了,情况究竟怎样呢?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五花八门,步履维艰。

形式各异的模式

模式之一:门诊药费包干,住院就医按比例报销。一部分企业按工龄划分档次,门诊包干数最低为每人每月1元,最高为22元;住院报销比例最高为98%,最低为50%。少数企业则按年龄划分档次,门诊药费包干最高为每人每月4元,最低为2元;住院报销比例最高为90%,最低为50%。

模式之二:包干与超支部分按工龄分档次报销相结合。基本做法是:不分门诊或住院,职工每月可随工资,按工龄长短领到一定数量的医药费。最高的为5元,最低的为3元,节余归己,超支部分按工龄长短确定报销比例,最高的报销90%,最低的报销70%。

模式之三:医药费由企业医院大包干。企业为了控制医药费超支,将每年提取的医疗费全部包干给本企业医院统一使用,同时制订相应的奖罚制度。医院再根据职工工龄长短,确定每个职工的包干基数及超出部分的报销比例。职工看病时须交付现金,然后凭收据按月或按季度报销。

模式之四:建卡式。即企业从年医疗费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基本医疗保证金。然后按工龄的长短确定每人年医疗费的基本包干数(包干药费不发给个人),并将包干数及职工的实际医药费开支,按月填入各人的医疗登记卡。对于个人包干药费节余的部分,可连年累计使用;对于超支的部分,则按一定比例予以报销。

以上模式,虽然不尽完善,却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负担的总原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问题与希望并存

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医疗管理体制宏观失控。药品的生产、销售、医院及职工就医四方面相互脱节,缺乏综合治理措施,导致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孤掌难鸣。职工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医疗设备、技术、药物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人们越来越高的医疗需求,价格的调整,加之某些医疗部门轻视社会效益,乱收费、乱涨价,大处方、人情方、不必要的多项检查、重复检查等有悖改革的现象枚不胜举,屡禁不止,使企业负担沉重,叫苦不迭,即使挖空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

其二,因对劳保医疗制度的改革缺乏统一的政策性指导,一则,容易使某些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侵害职工利益;二则面对改革的现实,职工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是自觉接受,而是被迫接受。因而给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其三,医疗费提取的比例偏低。我们走访了56个企业,除一个单位(青工占70%左右)在实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后,医疗费历年累计略有节余外,其余皆在超支之列,最高的竟占职工福利基金的486.9%。看来三十年一贯制的医疗费提取比例,确实应该变一变了。

其四,实行医药费发给职工个人包干使用的办法,削弱了劳保医疗费的互济能力,加大了患慢性病及大病职工的经济负担,结果使无病的职工受益,有病的叫苦,从而影响了劳保医疗费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改革势在必行,但道路和办法仍需探索,人们期望一种照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既杜绝浪费,又使病有所医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劳保医疗制度在改革大潮中诞生和完善! (阎小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