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西北国棉四厂党政工领导在厂门口敲锣打鼓——
迎接职工进“家”门
咚咚将、咚咚将、咚将咚将咚咚将……
正月初六下午。西安。国棉四厂大门前响起了震天的锣鼓。这不是闹社火,不是舞秧歌,是厂党政工领导在欢迎节后上第一个运转班的工人们。
锣鼓声中,掌声里,迎来了头上刻满绉纹的纺织老工人,迎来了意气风发的纺织新一代,迎着笑脸,他们走向自己的岗位。启动了节后机器的第一个按钮,换上放假后的第一支布梭,接好上班后的第一根断头…
国棉四厂是国家二级企业,产品60%出口,去年创利税2400万元。贴近职工,关心职工,节后迎接工人进厂也是他们的传统作法。
厂门口,我们访问了几位工人。
52岁的籍启明是准备车间保全工,他说:“不敲锣,不打鼓欢迎,该来上班的还要来,但是心情不一样,看到厂子里头头脑脑满面笑容欢迎职工,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就从心底涌出,觉得要把活儿干漂亮,才能尽这份心。”
织布车间青工马国梅,一脸风尘,汗水漉漉,她14点20分才下火车,从合肥赶来。她说:“老远听到厂门口的锣鼓声,感到特别高兴,就想早点到厂,早点开车。”
杨爱琴是烈士遗孀,省劳动模范,虽已退休3年,但年年春节后要到厂里来。他说:“我人退了,心未退,到车间干点活是本份,厂党政工领导到厂门口笑脸迎工人,我和厂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筒并捻车间的落纱工马蕾蕾,本该上第二天的中班,她带着4岁的孩子吕良,早早来到厂里。身着白衣黄裤黑皮鞋,额上点了颗吉祥痣,怀中抱个水瓶子的小良良,听见锣鼓声,乐得直拍手。
四厂工会主席谢万箱说:“春节后的第一个生产日,厂里干部到门口欢迎职工,是从1964年开始的,28年来,干部们换了七、八茬,这种作法没有变,尤其当前在经济困难、限产压库的情况下,作为工会更要理顺职工情绪。许多职工顶风冒寒老远赶来上班,我们就要把职工迎进‘家’,使他们感到‘模范职工之家’的温暖”
本报记者 韩庚
本报通讯员
赵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