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后稷之乡的当代后稷
——记小麦育种学家宁锟
在农科城杨陵,提起宁锟,人们立即就联想到“陕农7859”,这一小麦良种以颗大、品质好、产量高、抗倒伏等优点而被推广到陕西、河南、皖北、苏北、鲁南、晋南、鄂西北及青海等省区,推广面积达4800万亩,为我国增产小麦达16亿公斤。
36年前,只有20多岁的宁锟谢绝了母校湖南农学院的挽留,毅然携妻子代勇民告别了富饶的南国水乡,来到当时落后贫脊的大西北,在黄土高原上这个远离城市的小村镇杨陵安家,从事粮食作物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工作,足迹遍及三秦大地。
现任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室主任、省小麦育种攻关组组长的宁锟,一直致力于小麦育种的研究。为改变我国小麦低产、易倒伏、抗病性差等现状,近年来他踏遍黄土高原搞调查。为摸清小麦育种现状,他和爱人把孩子往托儿所一送就是几个月。当风尘仆仆出差归来的他去接孩子时,孩子硬是不认他这个爸爸。多少年来,他没有过上一个完整的春节,没有过上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多少个黎明,他的办公室的灯早早就亮了。常常过了吃饭时间,他还在田间和农民交谈。就这样3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额头,两鬓染上了绺绺白霜,他的名字也牢牢的刻入了杨陵农科城千千万万户人们的心中。
在长期的小麦育种工作中,他还开展了提高粮食耕地亩产及旱地小麦、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小麦、玉米品种搭配的办法,为缓解夏秋争时争劳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春箭箸豌豆纳入洛川塬区轮作后解决了秋倒麦问题。他提出的渭北高原春玉米沟垄抗旱播种技术在延安以南塬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延安地区“三法”种田之一的“沟垄种植法”。他还先后参加完成了杨陵、永乐两乡农业四化规划及米脂县农业资源综合考察和农业区划等工作。在杨陵蒋家寨和洛川冯家村蹲点研究期间,他对这两个村子土地利用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不断改进农业技术,使粮食棉花获得了大幅度增产。
十多年来,由宁锟参与主持的“陕早一号”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秦麦一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农7859”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