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敢给“洋机器”动手术的陶九林
走进织布车间,一片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使人仿佛置身于坦克群之中。然而就在这种环境,他能听出机器的异声,能找出损坏的配件。此人就是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精纺织车间主管进口设备的副主任陶九林。
1986年,该厂引进了40台瑞士生产的片梭织机。当时50多岁的老陶参与了安装调试,并被分管这批设备。那一组组外文,对这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人说,就好像是“天书”一般。但他发挥了自己与机器打过38年交道的经验,通过一遍遍看图,一次次装拆配件,硬是将洋设备各部位的作用、性能、保养方法刻在心上。这批进口机器的配件磨损后,不但价贵需大量外汇,而且很难购。有一次,与进口织机配套的整经机的空气过滤瓶坏了,库房又无存货,眼看就要影响到出口产品交货期。面对这个难题,老陶戴上老花镜翻书、查资料、看实样,自己动手绘图设计。样品干出来了,可铁配件太重,容易生锈,脏东西也会跑进过滤器,容易堵塞气阀。于是,他就改用了国产尼龙棒制作,终于获得成功。接着,陶九林又产生了用国内配件逐步替代“洋货”的念头。他经过详细分析,找出整经机罗拉磨损过多的原因,又用国产定青橡胶制出75副夹头,经4道工序处理和张力调试,使配件达到了国外设计要求。
从此以后陶九林一发而不可收,经过数十次试验,洋设备用的九种进口润滑油被国产油代替了,几年来节约“洋油”8696公斤,连同自己生产的30多种近千件代替“洋配件”的配件,共计节约外汇9.122万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32.13万元。经过老陶和同志们的又一番辛苦,过去常闹故障的“洋设备”服服贴贴地为陕毛一厂发光发热。去年由这批设备生产的产品占全厂全年精纺呢绒产量的45.38%,设备维修准期率和一等一级率达100%,连瑞士苏尔寿公司的专家也竖起拇指称道:“OK!OK!”
(白宝存 俞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