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4月02日
头版
01

为了市民的“菜篮子”

——咸阳市蔬菜公司经理张世运创业记

前两年,省上在咸阳召开蔬菜会,临走时,就连我省四季长青的汉中市代表也要买点鲜菜带回去,因为这里的蔬菜便宜。咸阳市的蔬菜何以物美价廉?因为市上领导狠抓“菜篮子”工程,更因为有一个关心市民菜篮子的经理张世运。

1979年,张世运由部队转业到咸阳市蔬菜公司做领导工作。1984年,咸阳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打破了统包统销的旧的蔬菜产销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该市蔬菜局撤销后,他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

蔬菜贩子乘新旧体制交替之机,扰乱市场,经常发生菜农进城被哄抢事件,蔬菜销售无保障,造成菜田面积减少,菜价猛涨。全公司680名职工,有78人自谋出路,其余职工的工资只得靠出租门面房的收入来发。市民怨声载道。市上领导着急,下决心要抓“国营菜篮子”。

1985年3月,张世运为解决咸阳市民的菜篮子问题而受命上任了。然而,谈何容易。出租的门面房难以收回。停薪留职的人员收不拢。过去全公司68个营业员只剩下了3个。营业员不愿意卖菜,菜农不愿交菜,采购员不愿购菜。

这时的张世运,鞋跑烂了,嘴皮磨破了,人们只见他眼睛整天熬得红红的。

1989年9月,市民们奔走相告,国营菜场开门了。提着菜篮子的市民一瞧,嗬!果然便宜。莲菜在市场卖4角钱一斤,而国营菜场只卖2角钱;豆腐在市场卖3角钱一斤,而菜场收票后卖到1角钱……年底一结账,净赔1.3万元。虽然赔了钱,却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市蔬菜公司所属的门点陆续开门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张世运带领蔬菜公司一班人,及时分析处理经营上的矛盾,使全市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均衡上市。

针对菜源不足的问题,他们制订了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埠调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蔬菜货源供应网络。全市专业菜田达2.6万亩,社会菜田达54万亩。同时与甘肃、广东、云南等省20个蔬菜基地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

为了解决农民不向国营菜场卖菜的问题,他们采取了用平价粮、肥向农民换菜并建立了“三员”(联络员、协调员和调节员)责任制。联络员的任务是,落实菜地面积、品种,及时组织菜农售菜;协调员主要是按季节组织协调各地蔬菜应市,外运和调入;调节员则是调节菜与粮的换购以及解决蔬菜经销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为了千方百计组织好菜源,保证四季均衡。少时,他们从外地调入,多时则调出,既不挫伤菜农的积极性,又保证市民常年吃到鲜菜和细菜。为了掌握各种菜的种植面积,人们看到,张世运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跑遍了市郊蔬菜专业村,哪一块地种的是白菜,哪一块地种的是甘蓝,他比采购员还清楚。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