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里花儿艳
在西北光学仪器总厂64车间“三八”女子班的工作间,墙上的16面(幅)奖旗和奖状特别引人注目(这只是一部分),标志着班组在各年度的优异成绩。
这个班组建于1971年,13名组员全是女同胞,人称“女儿国”。在这个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厂、局、部的先进班组里,48岁的班长袁淑丽算是“元老”了。我采访组员,问到她的为人,大家公认:能以身作则。她的事可真不少,咱举例一件。一天晚上,下着雨,有一批特急件,厂里点名让袁淑丽干。当时,她正在家吃饭,碗筷一放,来到了车间。加工的活儿没图纸,只有一个样件。厂里有关部门的头头脑脑就站在一旁督战。这是军品,质量要上乘。她边测量,边干。虽说外面的冷风夹着小雨,其他人冷得直哆嗦,可她的额头、鼻尖上泌出了不少汗珠。第一个零件加工好后,被人快速拿到装配车间试装。不错,合格了。当她连着干完30件活时,已是凌晨2点。厂长要重奖,她谢绝了。第二天,她又提前上了班。待大伙得知她昨晚加班的事后,张张不同的脸蛋上流露出敬慕、佩服的表情,她们心中的光辉形象,就是班长那无声的举动。
这个班的几名骨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看都是孩子妈,干起活来毫无逊色之处。有批零件,质量要求高,一次就是上万件。要靠手工操作,手上没劲,功夫不过硬,怎能行。干这活儿,小青年却叫苦不迭。每当这时,袁淑丽、晋美珍、周素英、袁雪兰等人主动请缨,轮流上岗。手掌磨出了血泡,纱布一缠,胶布一贴,继续干。用她们的话说:“三八”组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老工人的实际行动带动了大家,谁还愿意落后?胡秋莲怕完不成任务,影响小组的荣誉,把活带到家里让丈夫帮着打毛刺。与她搭档的工友病了,她主动包揽了全部任务,也没见她要一个工时。年龄最小的李梅,遇到难干的活时总是反复琢磨,非要弄清不可。她说:“我着急,怕掉队,拖了全班的后腿。”黄容家住农村,离工厂比较远。为了安全,晚上加班,姐妹们总是让她先走。可这姑娘天生的犟脾气,活干不完,就是八人大轿抬,也不走。于是,她晚上回不去,只好到单身宿舍,钻工友的被窝,凑合一夜了。还有陈小莉、肖茂珍、马莉、陈曼玲……每个人的身后都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个班组完成任务的秘诀里,还有个巧字呢。那就是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搞技术革新了。班长告诉我:每年她们人均要搞一项革新或提一条建议呢。这个班有件活,先后要换刀架三次,稍不留心,就要出废品。副班长晋美珍就动起了脑子。她没进过高等学府,可有股钻劲。于是,她在刀具上搞了项改革。不用换刀架,一次就能连着加工三道工序,省时、省力,还提高工效数倍。
难怪这个班的产值是全厂职工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质量也始终保持在99.9%。
(柳江河) 龙跃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