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过后是新生
——宝鸡市家具厂破“三铁”纪实
短短月余,从机关到工厂,从车间到家庭,随处可以听到人们对破“三铁”的议论。可这个热门话题在宝鸡市家具厂却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早在两年前他们就经历了这番“阵痛”,获得了新生。
两年前,这个厂由于吃“大锅饭”,管理松弛,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企业关门停产。全厂一百多人只好回家。
1990年5月,新厂长龙治德上任后,率先在厂内推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职工优化组合和定额、定时、计件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办法。老龙大刀阔斧搞改革,一下子在厂里“炸了锅”。不少人捏了一把汗:企业刚刚恢复生产,这样搞会不会搅乱了职工的心,搅散了企业!
面对这种境况,老龙先从自己开刀。他向全厂职工保证:“我如果干不好,企业扭转不了亏损局面,愿意让上级免我的职,和大家一样在厂里当工人!”接着就从搬“铁交椅”人手,坚决地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一位当了十多年副厂长的干部,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但能力差,工作搞不上去,经过厂里研究,建议上级免除了他的职务,下到木材车间当了工人。这位被免职的副厂长到车间后,和工人们一起抬木料,上电锯,还帮车间主任抓管理,受到了大家的敬重和赞扬。厂里根据他的表现,又请他担任了厂里的质量监督员。在这期间,他积极主动抓工作,起草了质量监测标准,并不断下车间查问题,堵漏洞,使全厂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这个岗位上,他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一年多来,厂里先后免除了5位不称职的中层干部的职务,选拔了4名有管理能力的工人聘任到干部岗位上来。临时工赵广全搞推销成绩大,厂里聘他为新产品销售科科长。小赵上任后,带领推销人员,上北京、下广州,使厂里的新产品墨水一擦净在全国10多个城市打开了销路。仅去年一年,他一人就收回厂新产品销售资金的50%,厂里给他披红戴花树为厂级标兵。
与此同时,厂里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以生产定岗位,以岗位定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和厂内待业制的改革方案。短短一月时间,各车间、科室争先组合有技术、有能力、踏实肯干的人员上岗,全厂85%的职工都愉快地进入了生产岗位。但十多名技术差或不好好工作的工人被组合掉了,成为厂内的首批待业者。厂里规定,待业职工以5个月时间参加技术培训,培训期间发生活费36元,5个月后,达不到上岗要求者自谋出路。他们窝着一肚子火找厂长闹:“发36元还让不让我们活?这还算不算社会主义企业?!”
“发36元生活费,就是要你们有谋生的压力,迫使自己钻研技术。正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才组织培训你们提高技术,难道社会主义就不讲贡献了吗?”在老龙的耐心帮助下,这些待业职工全部下到了生产车间,跟着老师傅从一个小凳的制作学起;同时,厂里积极引进新产品,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把他们安置在了技术含量小的岗位上。“阵痛”之后,待业者深深悟出了没有技术就会自己砸自己饭碗的道理,每个人都更加勤奋地去学习、去工作。过去拨一下转一下或者只拨不转的局面短短几个月就得到改变。待业职工杨宝花重新上岗后,不但扎实工作,还积极学习管理知识,去年9月份,厂里聘她为墨水一擦净车间副主任,年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个厂的领导还大胆地取消了职工原有的级别工资,根据不同岗位和技术水平实行定额、定工时、计件相结合的工资制,把不同岗位的生产指标分解考核,并对销售部门实行了费用、资金回收、工资三位一体大包干的办法。这种分配制度刚一出台,犹如一石击水,在职工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但刚实施一个月,职工们就从自己干的活里,销售的产品里算出了自己应得的报酬,仅20多天,大多数职工的工资已超过了过去的全月工资。工人们风趣地说这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如今,这个厂分配档次已大大拉开了距离,月收入高的达三百多元钱,最少的仅五、六十元。对于这种差别,大多数工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说:干活多,质量好,拿钱多,这是正理,应该!
一年多来,宝鸡市家具厂在新的经营机制下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1990年企业就扭转了亏损局面,1991年实现利润较上年增长了50%。它所走过的路,不也正预示着更多的企业将会在破“三铁”的“阵痛”中获得新生吗?!
(白德泉 冯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