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4月16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瞻谒黄帝陵 湘湖边的感慨 石鱼 图片新闻 潮头上的歌 重远的丈夫(小说)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瞻谒黄帝陵

(散文)聂建明

未去黄陵前,一直不解,偌大个锦绣神州,如何偏将黄帝葬在荒凉的陕北高原上,而这一衣冠冢,又是凭何魔力,让历代无论是君臣庶民、还是伟人枭雄顶礼膜拜,让漂泊海外的华夏同胞,不远万里,泪洒陵前,除过民族始祖的原因外,就别无其它了吗?

清明节前,终有机会去了一趟。过西安向北,一路岭回路转,岭上无林,山下无水,不由让人猜疑,这样走下去,会有什么好风水。行着行着,不觉荒山杂丛渐已隐去,眼前鲜灵灵跳出一片青山绿水来,山青得泛蓝,盈盈地要滴下水来,山下那一弯河水,抱着山根碧碧地流着,河底的软泥都瞅得见呢!沿河排开的一溜垂柳刚绽新芽,袅娜地临水沐浴青丝。当地人告诉我,这水名沮河,山则是安葬黄帝的桥山。

走到桥山下,才看清山上遍野都是柏树,千姿百态,无一颗杂树,仰看那绽开的一蓬蓬枝叶,如一团团荡起的水花,由山顶泻下来,象一挂奔涌的瀑布。绿柏丛中,蜿蜒伸下一条石级小路,于肃穆中添了幽雅。沿小路上到山顶,看那风推柏涛滚滚,浑如身在汪洋中沉浮,这样一想,一种世事如海、人生沉浮的感觉便也真切了。其实,人要浮出海面,谁又不经几番沉浮呢?只要不被淹没就好。华夏族能繁衍到今天,不也是几度盛衰,几多荣辱?由此,我向着黄陵发问,游人来此,都仅仅为看风景么?这样想着,不觉间树叶已水湿了,一抬脸,也水凉凉的,原来天上飘了雨,再看桥山顶上,隐约见气息升腾,团团缕缕,直接天际,不由得把我惊呆了。据说,这帝陵有灵气呢,当地人都信,许多人都信,不然,这里的山水为何能独秀一方,这里莘莘学子的登科率为何能名闻遐迩?传说这桥山是王母娘娘打碎的一段玉镯化的,河是黄帝的臣民挽留黄帝升天时的泪汇成的,故名沮河。此外,传说中的黄帝宫殿遗址仍在,黄帝庙中的黄帝手植柏至今仍枝叶繁茂,极容易让人遥想当年雄心勃勃的轩辕战蚩尤、兴农桑、定天下的大略与伟绩,有这样的氛围与历史,又孕育出这样一个民族,不是个圣地仙境?

收回思绪,黄帝陵已在眼前了,肃穆中,空空的一片土场,圆圆的一座孤冢,薄薄的两块石碑,一块上刻“桥山龙驭”,为明代唐琦书,一块刻“黄帝陵”,为郭沫若书,我寻思,这仅仅是生前轰轰烈烈、建立了万世功业的华夏人文初祖的归宿吗?于我看来,它更该是黄帝永存的精神,不灭的灵魂。我站在陵前,开始用心给黄帝说,华夏有过秦皇,有过汉唐,又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有过“南京条约”,被讥过“东亚病夫”,和近代的落后,但我们也有了对自己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及振兴民族的方略,因为帝陵在,华夏的精魂则在!雨还在下着。忽地,帝陵上空嚯喇喇响了个春雷,立时,风掠桥山,柏涛翻动,转身时,见我前后左右已站了好些祭奠黄帝的人,我晃然领悟,帝陵为何选址于此,历代华夏子孙为何顶礼膜拜者源源不绝。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