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5月28日
第2版
02

“拼命三郎”张清锁

《水浒传》上曾有“拼命三郎”的故事,在渭南市石油化工厂,人们竟给技术股长张清锁也送了个“拼命三郎”的雅号。

1976年,19岁的张清锁跨进了渭南市石油化工厂的大门。为了能在自己的岗位为四化大业发光发热,他便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知识,一上街就是进新华书店,星期天也全泡在图书馆里。成家后,张清锁仍坚持学习,尽管家务事多了,但对学习的热忱和执著依然如故。一天晚饭后,他又爬在桌子上学习。爱人把馍搭进锅里,有事要出去,临走时再三叮咛他到时间端出馍。可是,一头钻进资料堆里的他,把蒸馍的事早就忘到爪哇国去了。锅里的水干了,锅底烧掉了,起了火的蒸笼继而引燃了灶房,滚滚的浓烟和刺鼻的呛味,这才把他从书堆里唤醒。

改革开放,给张清锁增强了大干一番事业的胆识,他不失时机地开始了实践。但突破口选在哪里?他看着最累最脏围着大锅搅拌的工人,决定先从研究制作搅拌机着手。他边干边摸索,经过14天的设计制作,反复修改,终于研制出一种同人工的动作相似的“仿生式搅拌机”。

初步的成功使他信心倍增,接着他一个又一个地攻克难关。过去厂里清洗油桶是给桶里灌些柴油和清洗剂,手摇脚蹬,累得清洗工们满头大汗,洗得还不干净。他不分昼夜地苦心琢磨,终于设计出了新型洗桶机。有一次,张清锁为了提高新产品乳化油产品质量,取得第一手资料,他随班跟踪,7天7夜没合一眼,当最后一锅油加工完时,他的右眼累得连东西都看不见了。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推理,终于摸出了一套完整的规律,并列成公式应用到生产实践。这一成果受到石油化工专家的一致称赞。同行们把此公式称为“张氏定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参加工作15年来,张清锁先后为厂里改造生产设备25项,开发新产品66种,其中有7项新产品填补了渭南地区空白。在刻苦攻关的同时,他又拿起笔杆总结经验,仅1985年就有《润滑油粘度调整技术初探》等6篇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次年他出席15省市召开的科技联谊会上,他就有3篇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他本人荣获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个人、化工部劳动模范、省劳模等称号。其实他看重的并不是荣誉,也不是学术会议档次的高低。他注重的是他所研制的新产品在实际生产中的价值和作用。自1988年以来,他研制的10多种新产品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厂里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品种由最初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38个。产品销路畅通,消耗降低,产值翻番……这才是他最大的喜悦和欣慰。(赵月萍 薛保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