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5月30日
第2版
02

“科技财神”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尚锦副教授

本报记者 田勇刚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我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动力机械系办公楼。正要打问流体机械教研室的所在,一位身材颀长、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向我打招呼。于是,握手、寒暄,坐进狭小的实验室,我们攀谈起来。

他太普通了,瘦削的体形加上一副近视眼镜,一个典型的教书先生。我觉得他太普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西安交大这所国家一类高校中,与他同样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还有700多名。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表面背后,王尚锦却做出了一项项实实在在的非凡之举:他多年来奔波于杭州制氧机厂、首都钢铁公司、安庆石化厂等大型企业,竭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之中,取得了巨额经济效益,被敬称为“科技财神”;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他领导的“节能转子”课题组以“全可控涡三元叶轮技术”摘取了一枚金牌,并捧走了“耕耘杯”——全国发明展览会教育系统的最高荣誉奖;今年5月,他又作为全省教育系统的唯一代表,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年届半百的王尚锦1965年从西安交大压缩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一机部压缩机械研究所。工作不久,王尚锦便对吴仲华先生创立的“三元流动理论”着了迷,他设想把三元理论应用于压缩机的转子设计,可能会给压缩机技术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此后的十年中,王尚锦苦苦探求,潜心钻研,终于在国内第一个创立了全新的“离心式压缩机三元全可控涡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的提出,为我国冶金、化工等行业重大设备的国产化提供了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并且为这些行业现有设备的改造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然而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他的新技术却无法得到应用,他只好将设计图纸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孤芳自赏”,聊以慰藉。

1972年,王尚锦又返回母校,在流体机械教研室工作。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他的新技术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并逐步得到应用。1987年,他的“离心制冷机的气动特性研究”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他参与研制的“H100/0.97离心压缩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杭州制氧机厂在吉化公司举行“新一代6000NM3/h空分装置”鉴定会,王尚锦设计的心脏部件——三元叶轮把该装置的原料气压缩机效率一下子提高了9%,再加上流程方面采用了新技术,使该装置共提高效益15%,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它意味着我国空气分离设备的制造技术已达到了8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制取单位立方米氧气耗电降到了0.48度,标志着我国制氧水平从此跃上了一个关键性的台阶!

首钢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韩宝瑞紧紧握住王尚锦的手:“你的技术首钢用得上!”鉴定会一结束,王尚锦直奔首钢。当时,首钢上上下下正在筹划二号高炉改造工程,打算将日产生铁3300吨提高到5100吨,办法有两条:一是炉体扩容,二是高温送风。炉体扩容,首钢不在话下,可高温送风需要一台鼓风机,着实让首钢人犯了难:从国外引进,得花1400万元,还要等上18个月。剩下的路只有一条——改造旧风机。王尚锦的到来,使他们感到信心大增。

王尚锦被领到一台满身尘垢的巨型鼓风机前,这是大跃进时的产品,已在这儿躺了10年。他心里有数,这事能干,但要担很大风险。

1991年7月18日,首钢二号高炉七号鼓风机旁,百余号首钢人注视着鼓风机上的压力表,首钢的副总经理张先青也来了。当表压升到了4.6,鼓风机仍在轻松愉快地运转着。王尚锦深深地出了一口气,七号机房沸腾了。

二号高炉顺利投产,首钢人算了一笔帐:炉体扩容后如果沿用西德风机,日产生铁只能提高到4000吨,而王尚锦主持改造的这台风机,却将日产量提高到了5100吨,一年多产铁38万吨,年经济效益1.05亿元,并节省了1400万元的设备投资,提前了一年工期。这是何等的效益!首钢这场硬仗,王尚锦是心中有底的,因为这只是他的“三元理论全可控涡法”的一次应用。

当记者问及王尚锦下一步的打算时,他笑着说:“我的‘全可控涡三元叶轮技术’已被列入92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学校也在筹建‘机泵研究中心’。”告别王尚锦副教授,我心里默默地祝愿他多年精心培育的“科技良种”迎来新的收获季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