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干劲倍增 工厂富有活力 经济效益提高
我省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本报讯 经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我省“三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绩可人。在100户试点企业中,除普遍推行优化组合外,到目前已有90余户制定出了总体实施方案,80多户开始实行干部聘任制,近30户试行岗位技能工资,60户加大了浮动工资比例,10多户实行全额浮动工资,50多户实行计件工资制。
自省政府今年2月29日和3月26日分别召开“三项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及100个试点企业经验交流会后,先后有100名厅局级干部带队下到企业,帮促企业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各地市也积极行动,确定了275户试点企业,派出295名干部组成试点调研组,分赴到各工矿企业。各企业在试点组的指导帮助下,纷纷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又有自己特色的实施方案。
不少试点企业在“三项制度”改革中,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省邮电器材厂在实施方案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立即对每个职工、每个岗位进行对照检查,6名不合格的中层干部当即被免职。国棉五厂为保证实施方案顺利落实,在难度较大的富余人员安置上广开门路,采取开辟新生产线、成立科技新项目开发小组、兴办第三产业等办法,共安置富余人员300多名。
3个多月来,我省的“三项制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据对28户试点企业抽样调查,从工人中提拔干部2396名,而被解聘的干部一般都分配到第一线,打破了“铁交椅”,推动了干部制度改革。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各试点企业为拉开分配档次,分别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加大浮动工资比例、百元销售收入工资含量、全浮动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等多种按劳分配形式。在破除“铁饭碗”方面,据对13户企业调查,实行优化组合后,下岗人员达590名,占职工总数的2.4%。
“三项制度”改革,不仅使企业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企业面向市场,而且还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扭亏增盈工作。西钢厂、陕拖厂、西安制药厂、陕西一毛厂、西北一印、西北橡胶厂、红星化工厂等企业,过去都是全省亏损大户,经过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职工干劲倍增,企业充满活力。到目前,这些企业的亏损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实现当月盈利,销售收入和所创利税也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
本报记者 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