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高飞
——记省劳模、西凤酒厂厂长何长庚
难忘的1989年,全国白酒严重滞销,西凤酒厂也被迫裁员减产。面临困境,何长庚走马上任,毅然挑起了厂长的重担。他们“一班人”紧密团结,带领三千职工奋力拼搏,终于使“西凤”又一次振翅高飞。近年来,当全国许多企业仍在低谷中徘徊时,西凤酒厂已雄风重振,高歌猛进:两年间利税总额以73.6%的平均速度上升,跃居全国白酒行业第四位;1991年全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首次过亿元。厂长何长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酿酒企业一向是粗放管理。何长庚在1984年但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后,就一直努力把现代科技应用于酿酒生产,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他同工人、科技人员在反复试验中,制订出一套对制曲制酒的水份、温度、酸度等条件实行定量控制的标准,对生产过程中温度、水份、量具、操作实行“四统一”,从而使传统工艺中以感官为主,靠手摸、脚揣、鼻闻、眼看的控制方式转变为感官指标与理化指标并用的科学管理。他执笔编写的两万余字的企管知识教材受到车间班组欢迎;他撰写的《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制酒最佳人池条件的探索》一文获市科技论文二等奖;他主持编写的五万余字的《西凤酒生产工艺规程》一书,成为西凤酒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新起点,也成为全国几十个凤型酒厂家生产工艺统一参照的“蓝本”。担任厂长后,他更加重视把现代微机技术应用于曲房监测、成品酒勾兑和企业管理,并完善了“五大关卡、十八道防线”为内容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科学管理,严抓质量,带来了西凤酒的高雅品质愈益突出,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65度、55度和39度西凤酒一举夺得三块金牌,全被评为国家级名酒。39度西凤酒和55度外销西凤酒、西凤大曲酒还分别获得首届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和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全厂顺利通过轻工部质量管理奖复审。
传统的65度西凤酒质量上乘,闻名遐迩,但度数高,酒性烈,品种单一。1984年何长庚和科研所同志研制出39度西凤酒。有些同志对此信心不足,何长庚纵观全局,耐心说服:“喝起来不过瘾,只是北方部分人的口味,眼光要盯住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经过改进的低度西凤酒1985年投放市场后,果然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南方顾客青睐。在1989年市场疲软情况下,更成为打开南方市场的“救命”产品。在他支持下,60度、55度(内销)、45度西凤酒和55度西凤大曲相继研制成功。
长期以来,西凤酒包装装璜的落后直接影响市场声誉和经济效益。1991年何长庚组织人员调研,请教设计专家,使“西凤”旧貌变新颜:新换的高颈酒瓶和压鼓延磨瓶盖高雅大方,取代了几十年一贯制的“红西凤”酒瓶,防伪冒能力大大增强;研制10多种新颖美观的包装盒,为消费者们喜爱;铜车马特珍先秦古西凤酒和方盒、八角盒西凤酒等三种珍贵礼品酒包装装璜雄浑古朴,精巧典雅,充分体现了西凤酒和三秦古地本身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颇具收藏和欣赏价值,面市后引起轰动,各地客户竞相订货。
西凤酒作为我国四大老牌名酒早为世人所偏爱,但因无自己独特的香型,竟导致三届评酒会上“凤凰落架”。为使“西凤”重登金榜,全厂职工进行了1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何长庚更是以此为己任。他组织厂科研人员反复测试化验,鉴别出200多种微量成份及其量比关系,为确定香型保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同有关人员一起走访全国各地的白酒专家和国家评委,联络全国四十多个凤型酒厂家,终于促成中国白酒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凤型酒及老五甑白酒特征论证会和西凤酒香型研究鉴定会的召开。在这三次会议上,他主持撰写的《西凤酒香型问题探讨》的报告,以确切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获得与会专家、学者赞同,一致同意西凤酒香型定为“凤型”。
1989年,中国白酒协会凤型协作组宣告成立,何长庚被推选为组长。他组织、协调全国众多凤型酒厂家开展交流、研究和合作,使全国凤型酒及其企业都有了迅速发展,受到中国白酒协会表彰。如今,凤型家族陕西省的凤柳酒、太白酒、杜康酒和黑龙江省的北凤酒都被评为部优产品。辽阔的神洲大地上,一个壮观的“凤凰群”已经崛起,舞于云天,鸣传千里,为中华美酒高歌新曲。 (邓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