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言要美
王黛
广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古时,酒店门前挂一面上书一“酒”字的酒旗,当铺门墙上写一“当”字,都是广告。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利用,又出现了印刷广告。如今,广告手段更是五花八门。由于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向导,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广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新华日报》、《红军日报》及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都很重视开展广告业务。
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对广告却渐渐失去了兴趣,看电视、听广播,一见广告立即换台。
为什么会这样?窃以为除了有些同志上过虚假广告的当,从而产生反感以外,与有些广告语言不美,可读(听)性差有直接关系。
语言不美的广告有这么几种:
“王婆卖瓜”式。“国内首创”、“誉满全球”、“远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胡吹冒撂,自吹自擂;
公式化、概念化。如“质量第一,实行三包”、“治愈率达94%”、“厂长某某向各界朋友问好”。
俗套。酥胸、大腿、少男少女搂搂吻吻等镜头,如今已成为许多电视广告的主要画面。
上述这种种广告,语言干瘪、泛味,谁爱看(听)?
广告语言,应当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发人联想、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这方面好的例子也不少。解放前上海梁新记牙刷的广告语言为“一毛不拔”,使人忍俊不禁,过日不忘。美国柯达照像机的广告语言为“只要你揿一下按钮,其余的事由我来负责”。还有“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看来,广告语言也要有点文采、文学性和艺术性,给人一点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