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事业共兴之路
——来自西安牙膏厂的报告
座落在西安西郊丰禾路的西安牙膏厂重视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9年以来,该厂总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人均利税过万元。在1992年全国国货精品消费者最满意产品调查活动中,主要产品“贝贝”、“一口净”牙膏双双获奖。
这家几年前还在亏损边缘徘徊的企业是如何依靠人才腾飞的呢?
1988年,牙膏市场由平转滞,使固定资产仅有197万元的西安牙膏厂雪上加霜,库存产品达270多万支,连同发出商品两项占用资金近300万元。牙膏厂一下子转不动了。
次年元月,西安市一轻局调整了这家企业的领导班子,由48岁的葛维刚任该厂厂长。新班子不等不靠,根据企业现状和牙膏市场发展前景,决定将三年前就已从西德、瑞士引进的具有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复合软管生产线复活,开发新产品。但近年来生产滑坡、人心浮动,这家曾在1980年、1983年和1986年连续生产出省优质产品“连翘”、“贝贝”、“真优美”的企业,人才大量流失,科技人员所剩无几。于是厂部做出决定:把流失的人才找回来,把企业的能人请出来。
他们说干就干。已离厂两年、曾参加了进口设备考察、引进全过程的张鹤第一个被召回,并被委以启动引进设备的重任。领导的信任使张鹤深感责任的重大,他带着调试小组的同志们日夜苦战,终于使那条进口生产线投产,并于当年九月就生产出了西北地区第一批复合软管牙膏,起名“一口净”。该产品集国内名优产品之特长,兼容传统产品之风格,一面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为了降低成本,张鹤又和开发科的同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代用材料,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企业节约回资金28万多元。在市场严重不景气的1989年,西安牙膏厂仍实现税利98万元。
伴随新产品的开发成功,销售问题被提到了企业的重要地位。为此,经厂长反复做工作,把搞了20年销售的吕新民从锅炉房请回销售部门,同时,还召回了已停薪留职两年的销售员赵坚。吕新民带领销售科的同志定人、定点、定线,分头跑供销、催货款,积极开拓市场,使产品在稳固占领西安市场的同时,很快销往成都、重庆、武汉等10多个城市。两个月后销售收入逐步上升,由过去每月不到30万元提高到40多万元。
在发掘本厂人才的同时,牙膏厂一班人还根据新产品开发中技术、工艺等方面需求,从社会上招聘具有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并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人才。前几年,当许多单位将分配的大学生往外推时,厂里却在分配前夕三番五次到西安基础大学等单位“挂号登记”。1991年夏天,厂长葛维刚患脑垂休瘤住院,当听到主管局里又分来了大学生的消息后,他不顾自己的病情,冒着酷暑跑到局里,硬是多要了几个名额。如今,这家小厂已有大学毕业生36人,占到职工总数的14%以上,这个比例在市一轻局所属企业里尚属首户。几年来生产一线的艰苦锻炼,使不少大学生成为技术开发、生产工艺、企业财务、产品销售等关键部门的骨干力量。
人才的发掘、引进使企业理顺了各种关系,生产、销售进入了良性循环。厂领导爱才的好名声产生了磁石一样的吸引力,许多人慕名而来,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科技人员,也有前儿年离开厂里的本单位职工。人才荟萃使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厂里相继开发出“一口净”系列的软管牙膏、儿童牙膏、旅游牙膏、药物牙膏和高蛋白洗发香波、餐具洗洁剂、卫生间洗净剂等。主要产品产量由1989年的991万支提高到1991年的1509万支,利润总额由1.4万元增加到49.3万元,销售收入、产量、效益以30%的高速度同步增长。同时,原材料消耗指标却奇迹般下降,废品率由19%降低到9.7%,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每支牙膏成本降低了0.02元。三年中,西安牙膏厂这个微利企业共节约资金37万元。
效益好转后,厂领导没有忘记这一切来之不易。他们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一不盖办公楼二不买小轿车,而是将钱用于改造生产设备,改善科技人员待遇。那座1958年建厂时盖的土木结构的办公小楼至今没有修缮,而厂里却先后花了四万多元对厂“科技特区”——引进车间进行全面装修。148平方米的车间里两台吊扇、五部空调,铝合金的门窗、现代化建筑材料的墙壁、水磨石的地面,成为全国九个引进同种设备厂家中条件比较好的车间之一。在分配上厂里向科技人员实行倾斜政策,引进车间上机操作的六名大学生全部享受副厂级待遇,销售人员月奖金高于厂长。厂长葛维刚说:“他们责任大、贡献大,应该多拿!”
本报通讯员 陈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