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火箭焊喷管的焦登宝
别看他蔫巴巴的样子,搞焊接却是一把好手。不说别的,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发射成功、长征二号火箭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上太空,这里面就有他的一份功劳——那上面的一些关键部件就是他焊的。
他,就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共产党员、焊接标兵焦登宝。
20多年前,他这个退伍兵只不过帮人家打打下手,跑跑龙套。可当那些焊接师傅们一个又一个地调走之后,他居然成了院里焊工们的“元老”。既然是“元老”,就得有点看家本领。他便勤学知识,苦练技术,很快便成了工作上的大拿。1979年,他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焊接成功了铝阀门。初战告捷,更增强了他在焊接领域勇攀高峰的信心。随后,他勇敢地挑起了焊接制造铜坩埚的重担,白天黑夜地翻阅资料,向焊接专家请教,进行模拟试验。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焊接制造终于成功了,7个铜坩埚满足了生产需要,共为国家节省外汇30多万元。这项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为发射卫星的火箭焊接喷管,是一件难度极大、技术要求极严的活。稍有不慎,12万元一支的喷管就得报废;焊接不过关,火箭爆炸卫星毁坏,经济损失不说,政治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他再一次担起了这一高精尖的担子。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反复试验,他决定采用氩弧焊偏弧的办法进行焊接。几个小时的焊花飞溅,他果然不负众望,一举焊接成功。经过检测,火箭喷管质量完全合格。不久,用他焊接的喷管的长征二号火箭,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顺利送上太空。铌钛火箭喷管焊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谁能想到,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他,肚子里还真有点墨水呢。他提供的金相照片被选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编著的《焊接金相图谱》一书。最近,他写的论文《铌钛合金焊接接头气孔研究》,被陕西省第五届焊接年会评为优秀论文。
他是个干工作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焊接时臭氧常熏得他头晕目眩,咳喘不止。灼灼的焊花常在他身上打洞钻眼,他的衣服鞋袜上总有密密麻麻的窟窿。他家离单位仅几十里路,为了不误工作他常顾不得回家收割播种。去年夏天,他19岁的二儿子不幸溺水身亡,三儿子也因病住院。他强忍着中年丧子的悲痛,晚上在医院看护儿子,白天又戴上焊帽拿起焊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使12支火箭喷管和几台钛设备按期交了货。领导和同志们都打心眼里佩服他,称赞他。 (郭永胜 穆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