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1月12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一九九二:改革的中国走市场 广告 在韶山,有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启事 T恤衫销售记(小记实)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一九九二:改革的中国走市场

(大型调查报告) 文/吴显果 摄影/柳影

风风雨雨,寻寻觅觅,有多少次裂变的阵痛,就有多少次希望的分娩。

一九九二年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历经13年的艰苦探索后,市场经济终于如历尽冬眠之蛹,破茧而出。

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和条件的现代社会主义,或者说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以产权社会化为根本标志的市场经济,一时间成为沸腾中华的热点。

整个经济发展的格局似乎在倏忽间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穷途末路,改革的中国竞走市场!

转换机制,政府简政放权推向市场,“婆婆”“手腕”强硬

13年中国经济改革,是从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外围——非国有国营的乡镇、三资企业发起攻势的。经过层层剥笋,现今已触及到计划经济影响最大的核心——国营大中型企业。而13年市场经济的研讨与摸索,也使得彻底改造大中型企业,革除计划经济的弊端、建立市场经济的时机成熟了。一月邓公南巡讲话、三月李鹏的政府工作报告、乃至经典文献十四大报告,无不异口同声地要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恰恰说明企业没有按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是游离于市场之外的。1992年,是它们杀进市场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砥柱中流的时候了。

七月流火。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出台。由于巴塞罗那金牌数与西昌澳星发射场吸引了太多关注的目光,它没有在新闻传媒中引发太大的轰动效应,但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却起到了核爆效果——企业在获得14项自主权的同时,也肩起了对盈亏所负的法律责任。

时隔两个多月,第二轮冲击波袭来,十四大报告中“转换机制”、“推向市场”的要求,把国营大中型企业逼上市场前沿。

呼声四起,八面来风。各级政府机构纷纷放权简政,推波助澜:

作为计划经济标志的国家计委,郑重宣布转换职能,将1993年的指令性指标减少一半。

中国海关总署决策8项措施,为企业弄潮国际市场大开船路;

国家劳动部拍响胸膛,保证不再向大中型企业硬性塞人。

国家体改委牵线搭桥,于12月1日在北京主持中外大型企业合作研讨会,包括部分国务院首批批准的55家集团企业在内的近百家国内大中型企业法人以及英、美、法、日、德、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100多家海外企业集团、零售集团的代表近300人到会,达成多项合作、合资意向或协议;

重庆市劳动局自折尚方宝剑,于11月30日宣布与《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不相符合的37个红头文件过时作废;

吉林省政府慷慨下放425项权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人民日报》12月2日消息:江西省对企业“放心、放手、放权”,把企业14项自主权不折不扣地交还企业;

昨天商战的仇敌,今天互利的好友。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各省边界,诸侯经济的篱笆拆除拔光。湘米严禁南下,粤粮只好进口,顿成历史的荒唐……

伴随着这些让企业如鱼得水、欢欣鼓舞的转换机制,“松绑”自主而来的,还有政府把企业推向市场的铁腕“无情”:

国务院宣布,对新产生的企业“三角债”、拖欠款不再用行政手段组织清理,在债务未解决、消化之前,任何新项目不得立项上马;

中国人民银行大刀阔斧,斩断亏损企业长期依赖金融信贷的“输血管”,规定对继续生产积压产品、资不抵债的企业限制或停止贷款;

国家统计局、经贸部、财政部也“冷酷无情”地亮出了一举治愈企业“依赖症”的铁腕招数,把习惯了“吃国帑、睡得香、肚子饿了找奶娘”的企业推入挑战与机会同在,风险和成功共存的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

一贯享受着“皇恩浩荡”的大中型企业一夜之间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喜忧参半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求企业有挥斥方遒的竞争气魄,又要求企业有洞若观火的市场眼光;既有斩钉截铁的风险决策,又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要大智大勇,要运筹帷幄。这一切,均是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具备的起码生存素质。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面对市场,企业最初的反应肯定是尴尬,但走出尴尬,适应市场后,前面是个天。

梦醒时分,企业下海冲浪擂台竞技,市场裁决输赢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营、乡镇、三资各路企业大军纷持彩练当空舞。市场经济大潮的波峰浪谷之间,便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蔚然大观:1992年,矿泉壶大战北京城。近10个矿泉壶厂家在京都市场点兵练摊。抢占“滩头”。强手云集之中,百龙矿泉壶技高一筹,先借《编辑部的故事》一炮打红,又出数百万重金特约拍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同时成立百龙干部学院,号称为百年大计十年树人,要求考生最低学历本科以上。之后,百龙又别出心裁,用两个整版在《青年周末》上大书“百龙矿泉壶随中国UN第一军远征柬埔寨”。把北京人侃得浮想联翩,神魂颠倒,几番爆发抢购百龙壶风潮。

11月,“雪豹”皮衣在上海南京西路大爆冷门——每日销售额达10万以上。商店不得不贴出启事:“敬请顾客不要近期来商行选购”。“雪豹”总经理李飞康春风得意地告诉记者:“‘雪豹’之所以能在日益激烈的皮茄克竞争中拥有市场和顾客,是因为‘雪豹’一贯坚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上不断提高,生意做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独特的优势。”

11月中旬,在庆祝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公司总经理一语道破成功的天机:“企业的真正领导是市场。总经理要实行对企业经营的领导,就一定要以主要精力抓市场和销售。尤其是抓国际市场和产品出口”。

11月27日《成都晚报》头版头条消息: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成都电池厂,在产品陈旧、技术落后、工艺老化、销售萎缩的困境下,大胆转换经营机制,走到市场去图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一边改变营销观念,一边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100%的优质产品率去占领广阔的市场。至目前,全厂实现产值4000万元,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出口创汇204万美元,一跃而成为全国2000多家同行之首。

既被逼上市场,就该翻云覆雨。随着市场热的快速升温,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各种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乃至集贸市场上,各型企业迎潮冲浪。据有关部门概数统计,党的十四大以来,已有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闻讯出击,以“正规军”兵强马壮的态势,与领先市场一步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经营者等“游击队”逐鹿市场,问鼎商魂。

战犹酣,千军万马纷纷唯市场马首是瞻,但严峻冷酷,优胜劣汰,豪无温情脉脉可言的市场并不对它们都回报以和蔼可亲的微笑,借用一句老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顺乎它,企业便可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遨游自如;背乎它,则会遭到灭顶之灾。

6月6日,随着一声锣响,抚顺玻璃厂千名职工从此失去了他们原有的工厂,这家负债2566万元的国营企业被拍卖给抚顺市劳动服务公司。同日,在南方,濒于破产的中国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大酒店——江南大厦99%的股权被香港港澳控股有限公司以2800万美元收购;

10月,负债4800万元的广西南宁洗衣机厂被集体企业兼并;

10月31日,深圳广圳器材有限公司在失去产销市场后,被迫走上拍卖市场,听任拍卖;

久负盛名的天津照相机厂曾生产出荣耀一时的“东方”照相机,在中国摄影器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上帝”丧失殆尽,名牌效应销声匿迹,不得不关上厚重的厂门;

新中国最大一桩国有企业破产案新近在重庆审决,重针总厂的企业籍被市场的如椽大笔否决勾销;

……

这一条条新闻,从一个侧面预示着中国企业史上一个面向市场的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社会主义肌体不再是国营企业的唐僧肉,只要咬上就可以长生不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每一个企业都随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要跻身市场,就必须轻装前进,甩掉一些确已病入膏肓,无法抢救的亏损企业,这就是企业“生”与“死”的辩证法。这就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市场建设,春潮晚来浪更急目标既定,坎坷崎岖觅坦途

变革激活了全社会的每一个经济细胞。在汹涌而又明白无误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市场建设,继1986年、1988两次经商热潮之后,在1992年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第三次石破天惊的浪潮:

内陆市场洞开四门,边境贸易如火如荼,这一点可以在广西、云南蓬勃兴起的边境市场上看出端倪。广西北海,钦州,防城等出海港口和云南瑞丽、畹町、勐腊、河口以及广西的东兴、凭祥等边境口岸的边贸市场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四川、贵州无海无“边”,便采取“借边出境”的战略,在广西、云南各口岸买地建市。单在北海市,四川就购地4000亩,准备分建国际商业城和国际工业城。贵州则拟在防城港投资兴建两个万吨级码头,作为黔煤外贸基地。一个外向型经济市场框架正在大西南形成。“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广西出海口岸和云南边境通道,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重振南方丝绸之路,以对外开放促进自身开发”,是川、滇、黔、桂、藏加上成都,重庆大西南五省七方的市场建设总目标。

汉正街结束“马路市场”的历史。这条“总汇五洲货、云集天下客”,在国内外享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小商品市场,新近由武汉市人民政府集资1.4亿多元改造成一个功能齐全、气势宏大的现代化小商品交易大楼。两条新建的道路上,121条通往各地的长途车线路把汉正街与全国各地紧紧相连。现代化的大商城和购物中心,通畅活跃的集贸批发市场、各具特色的商业一条街、星罗棋布的售后服务网点,把成都组合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商业大都市。据报载,目前该市有商品网点近20万个,平均每万居民拥有网点206个,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全市年社会商品总购进和总销售分别为222.5亿元和224.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12.4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市场建设方兴未艾之际,成都人防工程又向市场经济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总投资1.6亿的顺城街大型平战结合工程,11月底被正式定名为“成都天座商城”,它将以口岸、店堂、服务、设施、环境,商城等六个方面的一流而成为国内最长最大的现代化地下商城。

在胶东半岛,青岛市政府举家搬迁,让出市区的黄金地带,拍卖房地产所得,用于市场建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的观念的转变,使市场建设蜂起云涌,蔚然大观。据统计,目前我国共建成生产资料市场2000多个;工业小商品市场300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300多个、城市集贸市场70000多个。商品、资金、信息、劳务、技术、证券和房地产等按照市场经济的灵魂——价值规律的需要,朝着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方向流动起来。

计划经济土崩瓦解,有利于发展生产并成为普遍使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体系雏具神形。尽管对于改革目标而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但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并非就因此踏上了坦途。正如《参考消息》转载的一则外电所说:中国“谈市场经济的人多,懂市场经济的人少”。产品价格制度、劳动制度、产权制度的亟待改革;包括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政府职能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急需更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失衡;股民短线投机与长线投资间的误区使股份制停留在浅表层次而无法体现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最佳形式;全民一窝蜂、搞“运动”式的走上市场等等问题,都是妨碍市场经济进入规范运作的“盲点”。

但我们毕竟吹响了市场经济破空嘹亮的号角。13年的改革打破了农村的集体化、种育出专业户、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市场经济的幼苗,扫清了计划经济堡垒的外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舞台上,一场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活剧的沉重帷幕已徐徐拉开。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与相似——哀兵必胜是因为哀兵决死的抗争!

——1992,改革的中国走市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