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转换脑筋敞开包 啥能赚钱就种啥
大荔农场数千亩滞包地上人欢马叫
本报讯国营陕西大荔农场有数千亩机动地,在去年初一派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贱价”发包都没人要,而经受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出现了陕西苹果“卖难”的“寒流”后,该场却出现了一股“高价”抢包地,办“果园”热。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1984年该场虽然改革了用工和分配制度,推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经营体制,但国营和计划经济模式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路和手脚,职工只能承包一样多的地,种一样多的粮、棉,果园面积也不能多扩大一分。机动地本场干部不准包,又限制对外承包,否则就有人纠缠姓“社”还是姓“资”。因此,连年造成“小场”欠, “大场”亏,有地富不了,挫伤了包地职工生产积极性,机动地对外也“发包难”
去年,该农场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激励下,壮胆抓了三个“打破”——即打破单一种粮棉模式,鼓励农户“啥来钱种啥”;打破场门封锁,欢迎各地“财神”进场投资发财;打破承包人身份界限,支持干部、职工及农民承包土地。从而出现了愿出高价抢包土地的局面。去年初滞包的4000亩机动地,如今都已打桩划界,落实了一包到户15年的合同。全场果园由原来的30余户近千亩一下子扩增到近百余户5000亩,果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
近来,虽然还处在过年节时期,天气也很寒冷,但该农场广大职工心却格外热,人们顾不上好好过年,纷纷找种子,找树苗,买肥料,翻整土地。全场万亩农田上人欢马叫,展现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陈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