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食客
□文/水 工
小的时候,路过单身职工食堂,总觉得食堂的饭菜特别香。后来真的吃上了食堂。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进厂工作的第一天,安顿完住宿,午饭时间也就到了。循着“老宿舍”指的路买了菜票,拿着一把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吃上了食堂。每天拿着饭盒,晃着里面的饭勺,奏响吃饭的序曲,这种序曲倒颇能引起家属们的注目和侧目。一角、二角,半斤、一斤,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倒也能吃出不少花样。当然吃食堂也得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太挑剔,“入乡随俗”,有什么吃什么。标准的食单:早上,几丝咸菜、一两稀饭、若干馒头;中午,几角钱炒菜(说煮菜更确切)、几两米饭;晚上,几角钱菜(或中午遗留下来并且不曾变质的)、馒头若干。有一时期,食堂供应的主副食品种更少, “色香味”提也别提,吃起来味同嚼蜡,在“一顿不吃饿得慌”的生存天性作用下,泰然自若的也能狼吞虎咽一番。最好的日子是上级检查食堂,食堂里上上下下总要使出浑身解数迎接检查。饭菜品种繁多,美味可口,这时就可以好好饱一下口福,畅开肠胃大吃一通,也算是营养补偿或储备。只叹不能天天检查,这短短的几天也就成了美好的节日。当然节不能天天过,大多数日子里还是粗茶淡饭。有时实在馋不过了,十天半月也要打一回牙祭,跑到饭馆里啤酒小菜潇洒一回,只可惜囊中羞涩,只能偶尔为之。细想想,我也属那种半个月不吃鸡,见了鸡毛掸子就流口水的人。于是就有了另一个经济一些的办法,把爱吃的肉、菜采购回宿舍,点起煤油炉,操刀弄勺、烧菜做汤充当起“火头军”,弄得一室污烟瘴气,却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美食办法。
现今,食堂的饭菜有了起色,好吃的、悦目的屡屡看见,林林种种、形形色色,价格也不俗。每餐一到食堂就慷慨解囊,月末财政赤字也在所不惜,毕竟是民以食为天嘛。
真应感谢食堂的“大师傅”。吃食堂省去了买粮买菜、生火烧饭地劳神费事。虽然品不上山珍海味、南北大菜,但闲暇时间更多了,工作和学习也就从容不迫了。有时事情忙起来,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就只能在街头小吃摊上将就一顿。看看摊主口水四溅地吆喝,再看看就地摆置的“三盆水”,情不自禁惦念起了食堂,饭菜尽管普普通通,服务态度尽管平平淡淡,可没有小吃摊上那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添加剂和皮笑肉不笑的肉麻招揽。吃起来心中坦然自在。渐渐地形成了我的饮食原则:先吃饱,再者能品就品,如能回味那就到了极致。但通常只考虑前者,这叫做顾前不顾后,有朝一日能够瞻前顾后了,那便是“小康”了。
如果当我不再光顾食堂或不再为弄顿口食费心劳神时,我一定仍然会留恋这些单身时光,这多半是因为味觉细胞积习难改。
今天的菜单:咸菜一碟、其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