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国社会心态十大变化
《羊城晚报》讯 由张友渔先生创立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情调查工作委员会最近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十大变化:
一、致富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个体户、学生都有强烈的致富欲望。未“下海”的想“下海”下了“海”的想走得更远。二、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外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如粮、油、肉、蛋的提价并未引起像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波动,这一点在收入较低的知识分子中表现尤为明显。三、由于市场经济为人们普遍提供了机会,收入较少的阶层对收入高的阶层的指责和攀比正逐渐被彼此间的竞争所取代。四、“官本位”的观念已明显淡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在选择毕业去向时要求到企业、公司和经济实体中去。五、由于高收入的刺激,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都强烈希望从事第二职业,显示了人们的择业需求较社会的满足程度仍然超前。六、信仰危机引起的失落感已经消失,人们在沸腾的经济生活中找到了某种新的精神支柱,大多数人深感真正依靠自己能力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七、人们对资源的认识极大增强,资源的外延被扩大。人才、科技、土地,信息均是重要资源,任何一种资源都可能是致富的机会。八、改革开放十四年来,人们的心理经历了从怕变到要变,从激情式的改革向理智型改革的转变。九、人们心理紧张感日益加剧,生存的危机意识增强。十、改革是民主与效率的双向推进过程。大多数人认为应首先选择效率,用发展了的经济去推动整个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