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3月06日
第4版
04

国宝之光(连载)

荏苒 晓寒 方美

无私心际宽,来辉武是冷静的,泰然的。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又爬上了—个高坡。辞了职是精神真正的j解脱,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追求。一切劝说、议论和责难,他都置之高阁。他没有心思和精力“打内战”。人们精力内耗了,还能干啥事?多少年多少事的教训哪!他会用事业的成功回报的。把自己的抉择告诉妻子时,她哭了,哭得伤情,哭得伤心。谁叫她是来辉武的妻子呵!对他最了解的莫过于她。一切困难、艰辛,她默默地承受着,只有见了爷爸爸、妈妈和姐姐,才能倾诉她内心深处的苦衷。

7内病外治

昼复昼,夜复夜,来辉武仍然在感觉与理智、清晰与迷惑、有序与混沌的交织中摸索着,搜求着,他坚信不移,坚定不移。他与中草药相依,与药碾相伴,与医书同眠。身居斗室,思想却在高天阔地间飞翔。

来辉武在县委时,有次熬中药,他又一头钻进工作中。不知过了多久,火炉上的中药熬焦了。砂锅里冒出的黑烟,弥漫了斗室,才把他从书桌文件堆中唤醒。从那时起他就多次琢磨,是否有不用熬药、不用打针的治病方法?

清代唐容川说:“设人体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人生百病,分为内病外病。人体五脏六腑之病称内病;体表、外伤、经络之疾,称外病。内病与外病,亦可内治、亦可外治。我国医药学理论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结为“气为阳,味为阴”。薄气者入阳走表,味厚者人阴走里。内治者,服药须先人胃,经消化道分别清浊再输送到全身,药物之糟粕不能入于经脉,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

来辉武的思绪在祖国医药学的病因病理中游转,对“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认识清晰了,明朗了。

他在先人遗留的《山海经》、《楚辞》及著名医药学专著《中藏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外科大成》中,看到了“药衣疗法”、“药被疗法”、“药榻疗法”、“香佩疗法”及“药枕疗法”等的文献资料后,坚定了他的信念。

“内病外治”是祖国医药学传统疗法中重要之一种。《黄帝内经》载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瘅”、 “白酒和桂涂风中血脉”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内病外治的论述更多,火熏令其汗,猪胆汁蜜导法、小儿疳积点药烙之、雄黄熏法等。晋、唐、宋、元的医学著作中对内病外治论述亦多。把内病外治概括、总结、升华成理论体系,应是清代内病外治大师吴师机。

20年前他去省城,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1955年出版的吴师机的《理瀹骈文》,翻看了内容,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他摸了摸口袋,犯了愁肠。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买了书,就没回家路费。不买,怕失之交臂再难找到。他在书摊前几度犹豫,徘徊。最后铁了心,买下了。奔波了一天,才搭便车回到家中。

《理瀹骈文》是吴师机集我国内病外治大成,融多年治病经验撰著而成。吴师机其人,中过举人、进士,视功名如粪土,弃官不作,重返故里,自制膏药治病救人。每天求医之人“地去一二百里,人来五六十船”,多则月内有两万余人登门求治。膏药治病简便,收费低廉,有时竟一帖而愈,他被赞誉为“吴一帖”。

医者,理也。药者,瀹也。吴师机说: “凡病多以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药切近皮肤,能彻到肉理之中,亦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正如吴师机说:“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

吴师机的“内病外治”分三焦分治法和膏药法。上焦之病、中焦之病和三焦之病。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病之局部者贴敷局部,病之广泛者贴敷要穴。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药物不经脾胃,故不伤害人体而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药物有攻伐,但绝不会损五脏、阻气血、偏阴阳。一帖膏药可以拔毒外出,抑邪气以内消,调升降,安五脏、通营卫、培元气。这“调节经脉”、 “平衡阴阳”的道理真是百试不爽。

人体是由内、外、上、下、里、表和四肢百骸、皮毛组成一个整体。医家辩证施诊所用外治法,使药物经皮肤透入,粘膜吸收,经络传导。“药切粗末妙香敷脐上”之法,无针刺之痛,无服药之苦,又无手术的煎熬和对身体的损伤。是“简、便、廉、验”的治病之术。华佗一把刀子,扁鹊一根银针,李时珍一付草药,吴师机一帖膏药都能救命于人!

来辉武深刻认识到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蕴藏着深刻、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思想,综合治本,整体疗法和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他体会到,局部治病,为下医;整体治病为中医;综合治本,调动体内气能治病为上医之理。中医药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有异于西方现代医学的奇特之花。来辉武决定采用“内病外治”的手段,进一步解决治病的机理与配方。

8生命之门

来辉武无数次地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寻访长寿老人,用他们的养生之道验证培补元气、扶正驱邪的道理。他一次次高价买下一张张古旧陈老的药方、秘方、验方,从中寻求培补元气的良药。他一次次地钻进秦岭,在深山老林中,悬崖陡壁上寻找、辩识,采回一味味中草药。斗室里堆满小火炉、小铁锅、药碾、药罐。他捏把盐,洒点醋,喷点酒。他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明知凡药三分毒,却一次一次地亲口尝药。设备虽然简陋,但选理、选法却一丝不苟,十分严格。

来辉武研究中草药寒、热、温、凉的药性。《黄帝内经》称,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热能退寒,温次于热,都能助阳强身。寒能去热,凉次于寒,都能清热泻火。他摄五味,研究中草药辛、酸、甘、苦、咸不同药味。《黄帝内经》称,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后人进一步发展,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咸能软能下。《黄帝内经》以五味归五脏,称“酸入肝、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咸入肾”。阐明了五味与人体的关系。

来辉武陶醉在氤氲弥漫的药香里,深信研制的多种药物混配成药粉粉的芳香气味,定会成为助阳气,养阴精,理气活血的辟秽之品。敷之体外可舒经活络,内医五脏六腑之病,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八) (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