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嫩肩挑大梁
——记铁一局青年女技术员姚小宁、韩静
陈琦 杨华
在黑河引水一期二段工程沣峪河渡槽施工工地上,有两名普普通通的青年女子。她,姚小宁,年仅28岁,齐刷刷地短发中簇拥着一张白皙而充满稚气的脸。她,韩静,30岁刚出头,细高挑的个儿,鼻梁上架着一副300度近视眼镜。可你也甭小瞧了她们。去年10月,铁一局负责这项工程施工的唯一男技术员抽调上了兰新线,只剩下刚从渭南工程学校毕业没几年的她们两个年轻女子,而她们则毅然挑起了施工这个大梁。
逼,也能使人走上成功之路
沣峪渡槽是黑河引水重点工程之一。上级要求,沣峪渡槽建成后,要为西安人民添一景观。
人常说:“十拱九裂”。这座渡槽跨度40米,距流水面14米,长67.4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槽箱混凝土表面光洁不能渗水,上部拦板全部采用水涮石,连接槽箱的排架6米多高,截面小,立模和捣固都很困难,技术要求必须达到内实外美,因而,渡槽施工技术的难度是很高的。设计要求,渡槽拱部采用28米两孔军用梁支撑拱圈混凝土施工,这对两个既没见过又没干过的两个年轻人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当时正值12月风雪严寒之季,铁件上冰裹着油,戴上手套拿铁件一会儿油就浸透了,沾在手上冰冷透凉。为了完成任务,白天,她们忙着施工,自己熟悉图纸上的零部件,晚上给工人们上课画图,用实物比照进行技术交底。两人密切配合,分工把口,一丝不苟,终于带领职工仅用10天时间,顺利完成了军用梁拼装任务,还节约了材料费、工费近万元。
渡槽拱部立模时,按设计图纸要求,拱部底模板用4.9米的木板才能固定侧模,而进来的木板仅为3.6米,无法按原设计固定;按规范和技术要求,拱部施工工艺采用分段隔槽。为防止混凝土下滑,间隔槽要用短堵头板固定,上下没有可支撑的地方,怎样才能使它们固定在板拱上呢?设计要求用木头做弧形带木,木模包铁皮做顶模,这顶模又怎样固定呢?面对这一道道难题,靠书本,只有理性指导,解不了实际困难。怎么办?放下架子,虚心求教。她们在工余时间走访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同时,在队领导的支持协助下,先后8次召开工班长、领工员诸葛亮会,解疑难,献计策,群策群力,使施工难题一道迎刃而解。
为工作,她们经受了考验
姚小宁,韩静说:环境把我们逼到这份上,青年人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我们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来。实际上也正是如此,自从挑起这副重担,她们对于施工中的每个关健部位都不敢丝毫马虎。平日里到工地上常常是早上出去抄平放线,下午六七点才能回驻地晚上还要加班整理材料,除春节外,没休过节、假日。爬到山坡上抄平时,草丛中脚下石头踩不稳,两腿一打闪,一屁股坐到野枣刺堆里,扎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是她们的家常便饭。韩静有一次到隧洞去抄平,因灯光暗竟一头碰到横杆上,把鼻梁上的眼镜撞成90度。而姚小宁有一次则被踩翻了脚下的钢轨砸了脚,痛得泪水夺眶而出。可她俩抹把泪、忍着疼,继续接着干。她们回到住地有时也觉得挺苦挺累挺艰辛,但一上工地,看到辛勤汗水浇灌出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和快慰则由衷而生了。
当我们写出此文时,沣峪渡槽出模已顺利完工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姚小宁、韩静又投入到了一场新的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