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向市场求生存
——广西地矿局安置富余人员纪实
尽管国家每年都增加地勘费的拨款,然而在物价上涨和政策性开支增加情况下,拨给广西地矿局的地勘费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以地矿局生产能力,年地勘费需求量为1.3亿元以上而去年实际仅到位0.6亿元,生产能力与低投入的矛盾,决定了该局1.1万名职工中的5000多人成了富余人员。
在此严峻形势下,该局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变事业型为经营型,大胆走向市场。
广西地矿局“下海”了!
国家给不起钱,却给了政策:地矿部门可以从地勘费中切一块出来搞转产,发展多种经营。广西地矿局起步虽晚,但后来居上,成效显著。
地矿局首先改革了地质工作运行机制。对原有勘探成果,改无偿使用为有偿转让,收回资金再用于地质工作,实现良性循环;新开发项目勘探费与地方政府分摊,节省成本;对基础性项目,则采取项目承包,提高效益,控制成本。罗住明局长称此举是培训地质市场。地矿工作的基础性质决定了它利在当地,功在千秋,往往富了别人,穷了自己。对此,罗局长认为,详查、勘探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性地质勘查工作,生产者和使用者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行交换,一句话,就是将地勘工作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建立地质市场价格体系。
从此,地矿局不必再捧着金饭碗讨饭。这一举措,既保证了国家预算内地勘任务,又实现了资金回笼,可谓一举两得。
长期在野外爬滚的“地矿人”又把眼光瞄向了城市高楼的地基勘测,寻找城市地下水源等,地矿局大有可为。从野外回到城市,有人戏称为“老虎下山”,他们开拓了大亚湾、厦门、海南和巴基斯坦市场,大力发展包括土石方工程、井巷工程、恭桩工程在内的地质市场,新增就业机会1700个、收入2800万元。
接着,地矿局又走出第三步棋:多种经营。从矿产开发到房地产开发,从建材加工到机电维修,从饮食业到开发宝玉石,地矿局瞄准市场需要,使出“见缝插针”功夫,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大搞多种经营,安排将近2000人,创收5000万元,终于卸掉了富余人员这个巨大包袱。而且1100多名职工家属、子女也得以进入队办企业工作,增加了职工家庭收入。
三步妙棋,全盘皆活。至此,地矿局已实现了由过去的地质勘查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广服务转变,地质勘查、地质市场、多种经营,三足鼎立,各显其能。去年全局总收入1.48亿元,三者收入之比为48.2:18.9:35.9,预算外收入占总收入的54.8%,首次超过预算内收入,人均产值首次次突破万元,人均收入3350元,柳州地质勘察院等单位,人均收入甚至超过5000元。地矿工作者终于找回了自信。 (黄风珍 陈秀隆)